•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三季

    十三邀第三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8

    主演:许知远,张艺谋,尤瓦尔·赫拉利,李宇春,王石,徐冰,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 第4期 下

      这是我的岛

    • 第240502期

      帮我找房子吧

    • 第8期

      嘉人自友约

    • 探头探脑

      萌探2024

    • 第2期

      灿烂的花园

    • 第3期(上)

      乘风2024

    • 第4期下

      一路长大

    • 第6期

      百分百出品

     剧照

    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长篇影评

     1 )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唐诺这集是整个四季中我最爱的一集,看了不知道几遍。唐诺的渊博真是令人惊叹,古今中外、历史人文都信手拈来。尚书、左传、春秋、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密尔……这些闪耀千古、永垂不朽的书和名字滋养着并构成了唐诺。令我感动的还有唐诺对书写和阅读的挚爱。如果你喜欢读书,一定要看这集啊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唐诺精彩部分记录

    《尚书》

    《尚书》我把它之为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声音、最伟大的声音。

    《易经》

    《易经》它是一种统计的概念,当时所能够得到的人处境的百科全书。

    《春秋》

    《春秋》最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中国第1次有名有姓有据的一个人把一本书完成。孔子做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写出了一个应然世界的版本。

    《左传》

    《左传》是把孔子的应然的世界再拉回到实然里。

    《礼记》

    《礼记》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礼记》,因为那是充满了各种生活的可能的猜测,然后对人跟人关系的一种理解。

    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买书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
    卡夫卡用清澈的风格描写污浊的梦境
    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改变”
    注:弥尔顿这句话出自其名著《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是自由主义的先驱,史上第一个阐述出版自由的作家;此处的小密尔即约翰·密尔,也有的译为穆勒,这段话出自其经典著作《论自由》(严复先生曾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本书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
    我们由我们读过的书所构成
    书籍突破人的局限性与单调性


    《十三邀》对我影响真的太大了,它基本成了我最近几年书单的来源,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2 ) 许知远你到底有多少件白衬衫啊

    许知远这种人真的让你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才能彻底表达自己对他的看法。

    反正穿搭是醉了,紧身牛仔裤👖配黑皮鞋,有时候是人字拖;牛仔裤本来就很紧了好吧,后裤兜还非要再塞本书,书还挺厚。

    无论到哪里都穿衬衣,而且又是紧身。沙滩、咖啡☕️馆,或者任由他游荡的大街上,天儿挺热的,就解开最高处的两个扣子,但还能汗流浃背,大夏天的,穿那么修身,舒适度是负数吧。不管跟谁聊都是这身,是有多少件白衬衫可换洗?

    然后头发非要烫成那个鬼样子吗?本来头就很大,脸上又坑坑洼洼,头发又烫得四处张扬,一点也不清新简约。风从面前吹来暂时替他凉快会儿。

    风从背后吹来……唉,不想说了。

    尬聊水平堪比洪尚秀。不管采访谁,都感觉他是在尾随对方,不合时宜地杵在作家、哲学家、导演和商人眼前,等待尬问后对方的反应,哪怕没反应他也等,这种人贱死了哈哈哈哈哈哈。还边问边琢磨,他真的是很好奇别人的观点,哪怕得不到答案,他也想让对方知道下:嘿,你看,是你不说。他就是这样闯入别人的生活,欢愉是否,他都接受。

    这些搁别人身上我感觉我会受不了,但它在许知远身上就可爱至极,大头娃娃。

     3 ) 如果老谋子当时坚持一下,林妙可命运会不同吗?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4 ) 唐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

    第七期十三邀,来的很是时候。看完那会儿,哭得很难受。因为感动,因为向往。

    正好前几天看过唐诺老师在访谈文章里(//mp.weixin.qq.com/s/9esP0fwjjFiAglwPF_j4uw)提到,读者分三种,假的读者很快散去,少数核心的真正读者在每个年代数量都差不多的少,而编辑要争取的就是中间那些假装的读者。

    原文摘录:“过去我作为一个出版编辑,最争取的是中间那层,假装的读者。他们其实能力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步,甚至阅读是吃力的,可是他们有一种向往,或是受到某种诱引,不管那是误会还是启发。这一批读者某些会离开,因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所以读者才会成长。”

    当时看到之后,正激发出一点阅读兴趣但依然很吃力的我感觉很生气,心想这人也太自大了,对于读者还要分三六九等这件事觉得被冒犯。当然,正因为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才感到沮丧。

    他也说,如果一直撑下去,就是真的。正好,最近我心里萌生的向往大概和这个“撑下去”说的是一个事情。

    13年因为微博上看到蒋方舟的推荐买了《尽头》。但很显然,我还没达到唐先生的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我一页也没看过就搬回家雪藏了,在看完十三邀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看完那本书了。所以我其实并不了解唐诺先生,看到预告片之后,就抱着想看看他到底是个如何货色的读者敢说出如此高傲的话的心情来看了这期对谈。

    看完之后,真实地被他的勇气、坦然和诚实给深深打动了。我仿佛看见自己年老时终于成为了向往的模样,甚至有点感动,心里也觉得我所向往的尽头大概也就像他这般如此吧。其实并不觉得失望,因为看到他到现在还是如此得充实、平静和快乐,我就对这条路上的风景感到十分放心。

    我就知道,书不会辜负你。

    没有写小说的天赋,却生活在写作天才的环绕中,那就终其一生地勤奋读书与写作。“十几年来一天也没停过”这种话,他现在说起来轻盈,可真做起来要多难?这其中需要多少的热情、活力、坚定、勇气?这种剧烈,只有他自己知道。

    说不出简单而巨大的话,因此无法成为煽动人群的明星,偶像或诗人,那就独自摸索思想的脉络,努力找到那根“正确”的线。即使有人觉得啰嗦,即使无人听见,但他依然在用力地享受理解世界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乐趣。这种快乐,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唐诺或许不是一个天生的表达者,也没有影响他人的野心,但他一定是一个天生的阅读者,一个老天爷偏心赐给他无穷快乐的幸运儿。

    节目最后听到他说,面对时间,人类在书写上的接力势必会对读者提出要求:“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这段话真的十分认同,听得我有点激动。

    这算是解释了他之前关于读者分类的话。“撑着”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笨拙、吃力和艰难,但读书不是表演,只要那快乐对你来说是真实的,你就会自然希望吸取更大的快乐。其实只要一直读下去,作为读者的你就会慢慢成长。

    正因为太过珍重地对待文学写作,所以作为读者才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要急,读书也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什么结果。

    节目里说到这个时代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和阅读,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在十三邀里看到的这些名人对谈,在某种意义上也向我们普通人提供了对“巨人”内心的一次窥看。

    如果说文学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是一种在人类集体里用时间进行的接力,那在人类谁都是第一次活的生命中,在身体首次运转的生活中所展现的具体的真实,在这个时代以影像呈现在屏幕里,不敢说有多严肃,但总是显得比书写里来得更加浓重、巨大和切实。

    我现在还不知道内心受到的触动是否是真实的,但我还是同意唐诺对电影的看法,影像能承载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即使你觉得看完一期十三邀的对谈深受启发甚至启蒙,那也不要太迷恋这种事情。总还是觉得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才能被真正的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人不能一直靠二手的东西活。

    但无论如何,能看到十三邀这类节目,还是觉得幸运。这些名人在对谈里展现的或自大或谨慎或诚恳的真实,都是在给观众心中放一些点——等着你在阅读中,在生活中把它慢慢展开。

    其实没有答案。

    “读吧,如果还来得及。”

     5 ) 人文主义 vs 工具性(尤瓦尔·赫拉利:我不提供答案)

    Fiction,是赫拉利一直提到的概念。“他向读者提供概念。”许知远这样评价。也许对于许知远,这是一次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一场概念和人文主义的碰撞。

    我之前发现,语言文字具有诡辩的特性。这不是什么贬义词,利用得当可以叫做说服力。但是在这个视频,我又有了新的发现,逻辑具有自洽性和狭隘性。逻辑总是倾向于使得自己自圆其说,因此不具有开放性。

    语言文字和逻辑,就像是两种锐利的工具。他们从被发现之初,到现在,其意义与价值是今时不同往昔。在现代,罪犯需要靠律师的语言文字进行脱罪,投资圈需要靠清醒的逻辑去避免圈套陷阱,医生需要靠逻辑知识去拯救病人。社会建筑于这两个工具之上,任何活动都与它们息息相关。这两个工具所眷养的环境,也驯化着活动其中的人类。

    在我看来,这两项工具和几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狩猎的工具没有什么区别。森林替换成了城市森林,食物替换成了一般等价物。除此之外,人本身就别无需求了吗?这肯定不是的,在狩猎之外,心满意足之后,人又会做生存之外的事情。这些事情,这些空间,就是许知远的人文主义。有的人需要精神的抚慰,有的人想画出野兽的形态,有的人想发明新的狩猎技巧,有的人想跑得更快。许知远说,“启蒙还是要很多自我发现的觉醒。”

    许知远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想法和赫拉利的观点本身是不矛盾的。赫拉利揭示Fiction和工具的概念,就是为自我发现的觉醒留有余地。他说,“we need these things. but they are just tools." “它们不是终极真理,真正的答案在于,如何真实地认知自己,甚至可以借助工具的手段去探索自己。当你真正找到自己,你就不再需要Fiction。”

    这个世界必然先是集体的、时代的,在你用尽全力以后,才有可能是你的。就连满足欲望的资本主义机器,也是首选大多数人的欲望和迎合市场的手段。个人的想法只在大机器的搭载下, 搭顺风车一般忽溜而过。就如同历史灾难并不利于文学,被环境裹挟的想法也蕴含较少的价值。人在认知自己之前,居然要先去对抗外来的猛兽,无异于让婴儿寻找棍棒。然而不对抗,就被裹挟;对抗了,又被沉装于反抗者的概念框架里,属于自己的东西依然无处安放。

     6 ) 那个独自起立退场的张艺谋

    许知远这个访谈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一个拼图游戏。

    或是有意,或是无意,每一期访谈节目,就像一个拼图的过程,需要观看者把散落在前前后后的各种信息,重新拼合,就能读懂。

    张艺谋这期,就是这样。

    世人对于张艺谋的诟病,或者说不是诟病而是好奇,集中在两点:

    第一,为什么要当“国师”,当然这个称号是网友封的,许知远问的比较含蓄,如何理解您作品中的集体主义倾向?

    第二,作为一个导演,为什么他的风格是如此的不统一,他几乎尝试了大多数电影类型,历史片,农村片,武侠片,古装片,动作片,故事片,文艺片,青春片……类型多不是问题,但表达主题不统一。

    我们看下许知远是如何诠释这两个问题的。

    他在访谈的最后,时间快要结束时,问张艺谋,什么地方最能诠释你的人生?

    应该是在张艺谋的指点下,许知远去了导演青春开始的地方:陕西咸阳国棉八八厂,张艺谋考摄影系前曾在那里待了七年。

    我觉得整个节目里最能诠释张艺谋的话,不是他自己说的,而是当年那个工友讲的故事。

    全厂开大会,厂长说接下来,不是团员也不是党员的请起立离开一下,全厂600多人,就张艺谋自己站了起来,几百人一起刷地转脸看着他离开,青年的张艺谋一定是如芒在背。

    因为他爸是国民党,妈妈家是地主。出身成分不好。

    所以张艺谋对许知远说,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自卑,也开始养成了随大流、从众、低调的人生哲学。

    的确,总是被几百人目送着离开,真不是什么好滋味。

    老工友的这个故事,瞬间解释了上面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愿意当“国师”,为什么他愿意用自己的艺术去体现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因为他不想被落下,不想再一次被百人千人万人侧目而视,如芒在背。

    几十年后,他终于可以坐在众人群中了,而且还是前排。

    还是老工友的叙说,说张艺谋当年住在国棉厂的窄小宿舍里,却要艰难而执著地鼓捣暗房,玩摄影,读书,为什么?他当时根本没想拍电影,他想的是,学好摄影,就能去工会给厂里照相,就不用当工人了。

    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上的是摄影系而不是导演系。当然这也是八十年代的一批人后劲乏力的原因:当年的他们,是为了找寻一条出人头地的出路而盲打误撞,进入了电影,进入了文学,或者什么,并非是发自童年深处的梦想,也非是执拗的夙愿。一旦出路平坦,高枕无忧了,就连自我表达的意愿都没了,或者说,本来也没想非要表达什么,被沉默,习惯了。

    这几乎也可以解释上面第二个问题,为何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如此不统一。所以访谈中,张艺谋说自己最擅长的其实是造型,还是十分坦诚,他没说讲故事,也没说自我表达。

    许知远这个节目有种魔力,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他会通过一期节目让你对一个人路转粉,也可能是粉转黑。我就是看完马东那期,发现他顶多就是个钱串子的水平。

    但张艺谋这期真的让我黑转粉了。他是如此坦诚,对自己是谁,经历过什么,留下什么烙印,自己的局限,宣传的话是虚的,私底下是真的,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张艺谋如此坦诚,他的成就是时代赋予的,可他的局限也是时代烙下的,他就像孙悟空,逃不出时代的掌心。

    他在节目中一直在笑,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笑,几乎是所有嘉宾里笑得最多、谈得最放松的一个,即便是谈到他的短处,对他的批评,张艺谋都心态平和。

    张艺谋有错么?没有。他坦诚得令我感动,他像一只风筝,始终知晓线的存在,不会去假想逃逸的可能。

    所以他跟许知远开玩笑说,要是我一直拍《活着》,那估计就活不下去了哈。

    那么张艺谋这期访谈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一个狭隘的时代,会造就一大批自我局限过重的人,就像是家长脾气暴虐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变得畏首畏尾,即便他们很有才华,比如张艺谋。

    而一个更宽容的时代,才能激发更多像张艺谋一样的人,挣脱他们个人经历的枷锁,去推高创造力和文化的天花板。

    但愿,不会再出现那个千百人注视其离场、如芒在背的青年,但愿。

    然后,我就看到了《八佰》撤档的消息。

    张艺谋似乎是对的,可我真讨厌他是对的。

     7 ) 碰撞:许知远与李诞

    看了李诞和许知远那一期。

    许知远,之前其实没有看过太多他的东西,但是从很多侧面了解到这个时代背景下霸占着网络话语的那些人对他评价的一些关键词——知识分子的酸腐,莫名的忧伤,与主流脱节,甚至与时代脱节。但看完这期节目,我觉得他不止于此,我甚至觉得,这些词汇太浮于表面,这是对他很浅显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可能和他有一些相似的看法,就是对于主流的怀疑。只不过在我的话语体系里的“主流”所代表的东西可能更加浅薄一些。主流一定正确吗,我有很激进的看法,有些时候我觉得主流的话语、看法什么的可能占据了大部分的声音、眼球,但是它只能代表一种态度,多数情况下,在这个时代,它所映射的都是浮躁与浅薄。对一个人的看法中占据大多数声音的,最后可能只是一群不愿意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愿意去试着接受,挑战一些自己价值观以外的思想的人,集体根据表象给出的标签。

    这一点上,许知远就没有。我理解的他有一个关键词——清醒,那是一种对立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给人的那些感觉的清醒。他怀疑很多东西,很多被这个时代所接受,或是这个时代在孕育的东西,这是多数人不解甚至批判的一个点。但是在持怀疑的同时他在挑战自己,他谈话了李诞,这个在最直观上与他是完全相反的人,因为他很清醒。正如他多次谈到的,他不相信真正的自洽,那是自我欺骗,他不想自我欺骗,过分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个话语体系,呆在舒适区,可能是危险的。所以他既怀疑着,可能也不可避免地享受着这种怀疑、脱节带来的孤独与苦涩,但是他也在积极地寻找答案,在挑战自己,在许知远的怀疑背后,藏着对世界的谦逊与敬畏,他不是孤傲地在那里,他的怀疑可以被打破,但是对于他来说,自己必须坚持到那一刻,他会去一直挑战这种怀疑,去寻找答案,这是他的清醒。

    李诞还是李诞,很通透,但是这种通透背后是妥协,如许知远所说的“被规训”,如我曾经理解的,有那么一丝懦弱。怎么理解“通透”这个词,其实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所谓“通透”不过是理顺了自己,确定了一个价值体系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己过去的坚守与那些不可抗拒的现实的关系,然后运用起来,取得了内心的平和,可能简单来说就是说服了自己。很难说清比起“怀疑”,这究竟是更简单还是更难,可能因人而异,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是李诞那样的人,容易被规训,很习惯于说服自己,去寻找一种平和以及世界愿意接受的结果。我觉得客观来讲这可能是一种怯弱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向世俗的屈服,就像李诞说的,当你看到还有人在坚守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活得特别不正义。

    又想起那句“人间不值得”,可能贸然用我自己理解的怯弱去解释,太自以为是了,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不一样,李诞有过的那些反叛与挣扎,我没有一样地体会过,或许对于他,那是真的明白了什么,对于那些坚守失望了,甚至对这个世界有过失望,也未可知。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选择,而不用被理解的那么悲壮。佛家的中道——我清醒的知道这些真相,但是我做出另一种选择,为了一些别的东西。我既并非一端当中麻木无知的个体,但是我又很努力的在维持着一端。

    从这期的李诞与许知远,我都读出了一些属于我的自我的部分,某种相似,所以对于这两种状态,我更愿意解释成,个人的选择,同时是符合于个人的所愿意承担的东西的程度的,就像李诞更在意的是,需要生存,需要赚钱这个事实,同时坚持为了别人而活着作为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而许知远在做自己觉得应该的某种坚守,也在享受一种不被理解的欢愉,他不在意大众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许知远可能更加辛苦一些,但那也是他的选择,也是他为了这种选择所决定承担的东西。

    (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小白忍不住的长篇大论抒发的理解,也可能这其中的两个人只是我假想中所理解的两种个性,与他们本人毫无关联)。

     短评

    挑着感兴趣的看了几期 对木村拓哉的采访不及格

    6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9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张艺谋老师未免太实诚了,你能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极其真挚、喜爱钻研和绝对努力的人。许知远说偏见、自由和突破,从他身上就能看见了,可以算得上是纯真了。

    1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看了对话张艺谋的完整版 感觉是个真诚努力的人 但是他说自己想跟上这个时代 想让年轻人喜欢自己 又说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喜欢库布里克和黑泽明 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回自己 我想这里面挺矛盾的 并且我也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不喜欢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

    14分钟前
    • 340
    • 推荐

    黄土地里的实在人,那碗面就看出来了。

    15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时间够的话一定要看完整版而不是剪辑版啊,感受太不一样了,真心的

    19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力荐

    暴雨倾盆的午后,看了十三邀第三季的第一集。之前看过许老师采访冯小刚和诺兰,一个满口脏话,一个无比冷静,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冯小刚,我真的不喜欢不具备基本修养的人。第三季第一集我必须要给好评,最喜欢是在咸阳那段对张导年轻时候工友的采访,真实复活了那个出身不好、全厂唯一的非团员、床头贴满显影配方、七年逆境不放弃学习的张艺谋。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谦逊和蔼、自我要求极高,作品保持高产。不论作品好坏,张导绝对是人生的榜样,毋庸置疑。

    21分钟前
    • 月亮与六分钱
    • 力荐

    “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要求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24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比起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张艺谋这种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太难得了。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张艺谋本人其实比想象的要有趣,也看得透彻。

    31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力荐

    张艺谋笑的真好看啊

    35分钟前
    • 什么卢
    • 力荐

    张艺谋说,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依然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追寻。变得是外国的评委,他们对成长起的中国不再抱有那种好奇感了。一个时代,人才是固定,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兴起,导致了人才并没有跟上时代。觉得国师还是羡慕王家卫的那种才华的,那种从老上海走来的小资味道。他跟王家卫刚好代表两类人,才华,和勤奋。而王家卫的才华伴随的是导演的集权,和不断的新想法。最后,当第四代导演被《红高粱》取代,五代导演“霸占”影坛。而第五代导演也从启蒙文化走到了大众文化,从对历史的回答,走到了对个人主义的追寻。08年之后他虽然并不像许知远说的那样,前浪拍在沙滩还迟迟不肯死去。但也没有再伴着《活着》那样的作品走上神坛,而是走到了沼泽的中央。

    40分钟前
    • 苏格兰折耳
    • 推荐

    第一期挺好,国师比想象中有趣自在。永远对勤奋且有责任感的人抱有好感,不要奔着伟大而去,不辜负的心在那儿,伟大会奔你而来。

    45分钟前
    • Bahvoilà
    • 推荐

    张艺谋真是太坦诚了。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是坦诚,也是勇敢。坦言自己的最大强项不是摄影,而是造型。这个从《影》也能看出来。访谈,被采访者重要,问的问题重要。还有就是些偶然的东西,抓住了,就很宝贵。张艺谋这期,抓到了那个吃面的大腕。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张艺谋来自于出身的朴拙和局限性,也可以作为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张艺谋的可贵之处是,他不遮蔽。

    4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看了李宇春那集,蛮有感触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锋利,但是李宇春回应的超乎想象!13年,能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仍有自己一席地位!这个女孩,不简单!

    54分钟前
    • 文先生
    • 力荐

    张艺谋确实配得上国师称号,有种脊梁的意味,张艺谋之与中国大概就如黑泽明之于日本。如果把中国导演比作一班学生。张艺谋应该是班长有能力有担当一直做着主流正派一点的事情;姜文就是很有个性的很聪明的那种不服各种制度管理的尖子生;冯小刚大概是哪些混进了班里跟着优等生学了点东西就出去炫耀的痞子。

    58分钟前
    • 江湖骗子骗江湖骗子
    • 力荐

    访问名人真的是挺难的事儿,而看了三季之后我仍然没跟许知远学到什么实际的本领。大部分做到某个层次的名人都会有种顺其自然的同理心,你所认为他可能会有的纠结他完全没有。记者最怕碰到的也是这样的采访对象,他很真诚,但真的没啥可给你看的。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

    1小时前
    • 沛沛
    • 还行

    第一期的嘉宾张艺谋导演,享誉海内外获奖无数不是他的标签,可能国内部分文青爱踩他因为他是标杆批评他可以拔高自己,但张导这个人不同某些导演会反击会据理力争,现在就连于正就可以大喇喇的说他是国内美学最好的,服化道很多都是山寨他的,但是张艺谋从来都是很低调哪怕关于他的任何新闻褒贬不一全部埋头认了,咱们对于艺术家其实有点苛刻,国内享受一点礼遇的可能只有“姜文 李安”吧。早期文艺电影的张艺谋频频亮相国际,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电影节走透透,金球奖奥斯卡也是常客,既《英雄》后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英雄广受争议但如今回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无与伦比使得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被人封为“国师”,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他幕后创作艰辛,接着G20 APEC 金砖峰会伴随着中国每桩盛世

    1小时前
    • 苍穹ぷ鸢鹞
    • 力荐

    唐诺这期很棒

    1小时前
    • :)
    • 力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1小时前
    • 无力烦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