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忠犬八公2023

    忠犬八公2023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23

    主演:大黄  冯小刚  陈冲  白举纲  黄楚桐  钱波  阳博  薛旭春  刘军  张磊  钟艾霖  谷海燕  杜世梅  廖家军  刘十六  李欧  方勇  徐清  仝籽橙   

    导演:徐昂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黑白潜行

    • HD

      金手指2023

    • HD中字

      局内人2015

    • HD中字

      飞鹰计划

    • 正片

      真爱有谱

    • 正片

      鸽子迷的奇遇

    • HD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 HD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剧照

    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3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4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5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7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8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9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

     长篇影评

     1 ) 重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八筒好可爱

    《忠犬八公》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翻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急迫。因为中国急需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塑。在传统观念里,猫狗这样的小动物都具有实用性的价值,比如狗是看家的,猫是抓老鼠的,但是唯独缺少“陪伴”、“家人”、“生命”这样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突飞猛进,“宠物”的概念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猫和狗才从原来的实用性价值转变为陪伴性价值。猫不再仅仅是为了抓老鼠,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开店的店主会抓一只猫去店里逮老鼠,但这样的比例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陪伴孤独的城市年轻人。狗也不仅仅只是看家护院,很多人从狗的身上看到忠诚、陪伴,还有很多人成为了“狗友”,一到下班或者节假日,就带着自己的狗去公园里和朋友聚会。我们看到,这场关于动物的价值转变正在中国悄悄来临。

    然而,关于猫狗等级观念的区分依然很严重,就像大家认为背着名牌包包比背一个普通的帆布袋更有面子一样,一些人依旧用金钱来衡量宠物的价值。在宠物界,土猫和土狗是最底下一层的,上面有很多名贵的猫狗,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笔者也遇到过在宠物店给自家土猫洗澡被嘲笑的事件。而在我心里,这些人却是更加愚昧无知的存在。如今,在“宠物”观念悄然来临的当下,我们更急需另一场重塑,告诉人们:生命无价,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贵之分,你付出了爱,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

    中华田园犬八筒小时侯

    《忠犬八公》中国版里的小狗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这种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品种如今登上了大银幕,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感谢导演徐昂,为我们中华田园犬正名,它小时候是那么可爱,长大了又是那么忠诚。很多年前,我看过原版日本版的《忠犬八公》,这个故事也是在日本流传,进而改编成了各种版本,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故事依然可以感动无数人,依然在被翻拍,一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人与动物曾经不被言说的感情。人与人有真挚的情感,人与动物也有。在日本版的《忠犬八公》中,正是日本有名的秋田犬。如今,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忠犬八公》,自己的中华田园犬。

    要把这个故事翻拍并不难,但是要拍好却不简单,导演徐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是做话剧出身,曾翻拍过《十二公民》,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被大家所熟知。徐昂的一大功底就是将国外经典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绎,本土化是他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做作不扭捏,一切顺其自然。《忠犬八公》在日本上映,又在美国翻拍,如今来到中国,徐昂将故事放在了重庆。八公变成了八筒,这个名字改得好,既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麻将”,又在电影中很自然的引出,取这个名字的寓意。日版的八公一直在车站等待自己的主人,中国版的八筒来到了重庆的长江索道。这个场景选取的恰到好处,因为如果选择别的城市,必然会在地铁站流连,那么场景就会显得太过现代化也不真实。而在重庆的长江索道,本身就有历史的痕迹,周边的小店也可以成为八筒最后的避难所。

    导演徐昂抱着演员大黄

    几位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冯小刚和陈冲演技成熟,一直认为,冯小刚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演员,在《忠犬八公》中,他饰演从北京移民到重庆的建筑教授,戴上眼镜的他自带知识分子气质,抱着小狗的样子也非常和蔼可亲。陈冲饰演他的妻子,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人,说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作为上海人的陈冲(祖籍重庆)能把重庆话学得那么好,真的佩服她的职业素养。有两场戏,陈冲演得特别好,第一场戏是丈夫外出出差,没想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船上去世了,电影没有着墨于如何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而是直接拍摄了她在家里做面条,四碗面条,代表了全家四个人,最后一碗面条,陈冲想要放辣椒进去,突然手停住了,不需要解释或者台词,我们就知道,这碗面是给丈夫吃的,因为丈夫是北京人,一直吃不惯重庆的辣椒。她把两块焖肉放在这碗面条里,这是丈夫走之前说回来的时候要吃的,然而现在吃不到了,妻子自己拿起这碗面,替丈夫吃。只见陈冲的眼泪一点点往下掉,手不住的颤抖,隐忍、心碎,都写在这无声的几分钟里。观众切身的感受到这种离别的痛苦,一个每天陪伴的家人外出,却再也见不到了。第二场戏是最后,十年过去了,八筒带着年老的陈冲回到拆迁过的老家,一片废墟,八筒躺在报纸堆里去世了,这是它每天都要叼回来的报纸,是它的习惯,无法磨灭的习惯,只有叼着这份报纸,它才能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继续去长江索道等待主人。陈冲的眼泪一滴滴的往下掉,观众们也再也忍不住,不停的哭,哭八筒,哭这样长情的陪伴。

    冯小刚饰演的教授和八筒

    陈冲饰演的妻子慢慢也接受了八筒

    笔者认为,一定是非常爱狗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对狗的热爱和了解写在每一个镜头里。八筒怎么就记住了接送教授的路线呢?它靠闻味道、听声音、看画面。它闻到了卖菜的味道,听到了风铃的声音,看到了长江,还有转动的风车。通过这些记忆,它记住了回家的路。还有一场戏,是重庆的天气很热,教授带着八筒去江边玩耍,八筒捡了一块骨头,把它埋在土里,这是八筒和教授幸福开心的记忆,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只是一生中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一只狗狗来说,这却是它可以回忆的全部,所以当教授去世后,八筒也经常来到这片江边,找寻昔日的幸福,只可惜,教授再也不能陪伴它了。“那就让我继续陪伴你,好吗?”这一定是八筒的内心写照,所以它才会不断出逃,只为了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家。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温馨的细节,有太多值得品味和写的地方,有待观众自己去电影院感受。电影也不止写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还有两代人、夫妻之间的关系。陈冲饰演的李佳珍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姑娘,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本来并不接受八筒,但是因为爱自己的丈夫,看到他那么喜欢小狗,便不再阻扰,慢慢接受了八筒,虽然两口子经常拌嘴,但还是彼此慢慢被影响,这是家人之间的感情。冯小刚饰演的陈敬修,对儿子的工作不了解也不太支持,但还是在儿子说要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冒着雨前去买他最喜欢吃的重庆小吃,还放了很多辣子,这种无言的爱也体现在两代人中间。

    教授和八筒最美好的回忆

    电影的最后,十年后八筒等到了原来的家人,把他们带回了老屋,它终于可以安心的去了,去和教授团聚,就像回到最初,那个刚被抱回来的小奶狗,跌跌撞撞的跑上楼梯,在一片温柔的金黄色中,遇到了那个带它回家的人,他们一起乘着长江索道,去到了永远的家园,那里没有离别,没有痛苦,只有永远的陪伴。

    领养代替购买,希望每一个小动物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心软的神,给它们一个永远的家。

    每天等在索道口的八筒

     2 ) 中华田园犬在重庆

    明知道会哭,昨晚还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养过狗,或者喜欢狗,你就会忍不住想去看看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想,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被认真而巧妙地讲述的已有母题——我们所有的顶重要的母题,实际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寻找,复仇,爱情,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等等。重要的是如何去讲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鲜剧情。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无数义犬的故事在流传,比如19世纪英国爱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还有波比的雕像。

    讲述狗对主人的忠诚的故事会一再出现,是因为这个母题总会打动人心。于是必然地,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种故事,难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题妥帖地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现的中华田园犬。

    因为,在好多年里,中华田园犬这个神州大地最常见的犬种,被普遍认为又土气又难看,城里绝没有人会去养,只有农村里会养一些癞不拉叽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切感受到,当“土狗”营养好、被善待、过得健康又开心,它就会非常神气,也非常好看!当电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时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只有当它营养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脏污和癞痢,它才会变得难看。

    再说个题外话。前些年我看了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动物学家说,倘若失去人类照料,大部分宠物狗是活不下来的,尤其是人类特别培育的品种——体型过小、腿过短、脑袋过大、毛过长,等等。专家认为,更容易活下来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样子更像狗的狗。这些狗终将经过自然的残酷洗礼而成为野外猎食者,它们或许会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种。“当然,它们不会再变得漂亮。”他笑笑说。

    从那以后,我就对“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为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保留着自然进化的可能。我们的中华田园犬正是这一类型的狗。我们应该多养这样的狗而不是去选择那些过于精致漂亮的!在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请领养代替购买,救助流浪动物”的讯息,我不由暗暗下决心,如果这辈子我有可能再养一次狗,我就养一条“像狗的狗”,而且尽量去领养。

    看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条狗参加拍摄。向这五条狗狗的真实又生动的表演致敬!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圆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谁能不喜欢绒呼呼的小狗崽子啊!简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也怪不得陈教授从一见到它就抱在怀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还是很会撒娇。那么大一个狗,还像小狗娃一样趴在教授怀里,真的是很好笑!八筒不肯听话地好好在家待着,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娇,教授就没法子了,结果它就养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习惯,家里也只得随它。

    有一个细节,八筒不愿意离开故乡,跳车的时候前腿受伤了,用三条腿走路,还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个吸引我的点,是电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初的重庆。

    我自己去过两次重庆。第一次去的那年,《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索道还是重庆人日常的交通工具。从缆车往下看,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却又拥有奇美的壮阔的江景。

    电影里陈教授的家就住在江边的山上,走台阶一层一层地上下。我在第二次去重庆时候去过这个地方。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陈教授一家的住所。陈冲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开着一家我们童年很熟悉的那种小卖部,成日阶坐在小卖部外面打麻将。她纹了眉毛,染了红头发并且烫成细碎的小卷,穿着花的涤纶衣服,那个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样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经历过,就会说,这电影的场景设计师是懂生活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八筒被遗弃的原因也讲得很合逻辑。

    那时候重庆的城建非常火热,江边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庆十八梯,当时也都在拆除中。所以电影中陈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迁,只得去北京投靠儿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给住在重庆的公寓楼的女儿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惯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俩上班,它单独一个被留在家里很抑郁。所以除了动不动跑出去,害他们俩一顿好找,它还会在家里大搞破坏。因此两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乡下,心想到了乡下它就有地方撒欢了。

    但是车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挣脱绳子,跳车逃跑了。

    从那时起,八筒过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陈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说八筒是因为忠义,但何尝不是因为,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乐的地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来的十年过得很苦,但它又何尝不是开心的呢?

    何况,它能这样生活是因为它很聪明。它不但能找到栖身之处,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还靠着它自己的“社交”,被报摊老板和棒棒大哥罩着,有吃有喝。

    写到这里又是很想哭。

    电影里的重庆味儿好浓郁:小麻将、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听的重庆话。虽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庆话是不是那样的,但是听陈冲讲重庆话真觉得又新鲜又有趣。

    陈教授会和李佳珍讲些肉麻话,夸她好看啊,夸她会做菜啊,她就憋着笑意皱着眉头说,“烦死人”。从没想到冯小刚和陈冲会演这样一对中老年夫妻。

    ——这是我想去看电影的第三个理由,想看看这个不常见的老戏骨搭配。陈冲嘛,大美女,一生拍电影搭配的都是顶级帅哥,尊龙啦,梁朝伟啦!没想到她会和冯小刚搭档,演一对满是市井烟火气息的老夫妻!讲真,岁月确实会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冯小刚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个“重庆老汉”了,就和重庆花样妇女陈冲在一起还挺有火花的。

    冯小刚演的主角陈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个中式的好丈夫、好父亲。

    作为丈夫,他是一个“耙耳朵”,听老婆的话,非常顾家。大概养八筒是这个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他说:“李佳珍,你喜欢打麻将,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儿子,“你一天到晚在电脑前,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女儿,“你喜欢上那个黄毛男的,我说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才叫活着。我喜欢这条狗,我要养下来。”

    李佳珍看起来强势,其实到底是尊重丈夫的。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带子,缝成一个帅气的狗环,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大多是藏在朴素的家常里。比如陈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说:“我们家原来四个人,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你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来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峡考察船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接下来的镜头,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两碗放辣椒,一碗犹豫了一下,没有放(教授虽在重庆多年还是不太会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浇头放上去。她吃起面来,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父亲,陈教授就是个高语境文化中的含蓄长辈,不怎么会表达。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会在酒席中途独自跑上天台抽烟,问陪在他身边的八筒:“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放炮仗吗?因为心里头难受,就想弄出响声来。”

    但他不会直接去和女儿说:“我爱你,我好舍不得你。”

    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晚上他一言不发地牵狗出门,却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摊头,买了大份大份重庆人爱吃的卤味给儿子带走。早上他带着八筒去火车站送儿子,因为心脏问题,他停下休息好久,没能出现在站台。

    他也不会直接去和儿子说:“我爱你,我舍不得你。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没有赶上。”——对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高语境”下长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难了,简直算是有沟通障碍,但他的爱是真实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小儿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爱是直接而浓烈的。八筒对他的爱也是。大概这是因为小动物的单纯天真吧?你没有办法去含蓄地爱一个小动物……你要直接地夸奖它,抱它,抚摸它,给它明确的指令,和它之间的交流要像学龄前儿童那么直接。于是,八筒天天陪着他上下班;他带着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块大骨头要埋起来,他帮八筒一起刨坑……这些时光仿佛是驻留在童年一般,把他从社会角色里解脱了,带给他纯粹的爱和陪伴。他这么喜欢八筒,他说过“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喜欢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报啊,真好。

    电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处,后半段是八筒独自生活在废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电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议论、笑声和嗑瓜子声,只有吸鼻子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纸巾的声音。

    讨厌,即使明知道情节,看到这里,大家还是都受不了……

    狗的感情太单纯,太深,太容易被辜负了。让你身而为人,感动之余,也感到惭愧。

    看完出了影院,还用掉一张纸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余话也无需多说,类型片不会吸引所有的观众,但假如你是喜欢这类讲动物的电影,或是,想看看中华田园犬、重庆、冯小刚和陈冲的搭档,我会推荐去看一看,认真的。

     3 ) 刻意营造的十年等待是个大败笔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4 ) 没输!在中国,这只狗狗依然能感染上亿人

    作者:杉姐,给个小鼓励,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哦!

    01

    一只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来,风雨无阻。

    它的故事曾感动全球上亿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了,说实话,这次去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没有太多期待,只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连纸巾都没备够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泪暴击!

    02

    人到中年的大学副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在某次下乡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中华田园犬。

    刚刚满月的小萌狗,在车底探着脑袋,奶呼呼的叫,几乎没人能拒绝。

    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婚前就立下约定,家里不许养狗,送狗无门的陈教授,只能把狗藏在包里,遮遮掩掩的带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两下就暴露了。

    被发现偷偷养狗的陈敬修,只能郑重对妻子承诺,尽快为它找到一个好归宿。

    陈敬修为了给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广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来领养,陈敬修就冷着脸开始盘问人家的户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这样,狗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人。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陈敬修的“有意为之”。毕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儿子还要亲,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会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八筒。

    陈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进站口。

    等到下班时,狗狗又早早在那里接着他,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陈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听话的冲进了站台。

    自那之后,陈敬修,永远的走了。

    家人开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只有八筒,还留在那里......

    我们通常会认为,狗狗的意义,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这个故事中,显然已经超越了通俗的认知,它是陈教授一家的镜子,也是日积月累的旧裂痕的修复剂。

    在外人看来,陈家是人人羡慕的圆满家庭。

    丈夫是大学教授,有诗和远方以及不错的收入。妻子喜欢打麻将,开了个小卖铺,每日守着小卖铺从白天打到晚上。一儿一女,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但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一锅热汤烧上几十年,也难免会有降温的那一天。

    只有陈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对的家庭是:儿子天天守着电脑,昼夜颠倒;女儿谈了个对象,每天守着电话;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虽然没什么吵闹,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连个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没有。

    隔阂与淡漠像一张生长迅速的网,在无形的时间中,越织越大,等到猛一抬头,才叹气“唉,已经解不开了”。

    八筒没有到来之前,陈家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涟漪了。是八筒的到来,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温柔的妻子,发了大火,坚决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渐渐变了味道,从“鬼迷日眼”到“宽限一晚”,从随便送人再到仔细“审核”送养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仅亲手给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还把它喜欢的那张八筒麻将牌,镶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纳,当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陈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欢八筒,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爱屋及乌。

    儿子日日埋头写代码,准备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亲不想他远走,故作冷漠、不理不问,但火车站上八筒单狗送别的场景,让儿子明白,父亲也来了,父亲还是爱他的。

    女儿谈的对象他不喜欢,但从见面到拍全家福,再到办酒席,身边有一个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脸拉的那么难看。

    毕竟,大家都去关心女婿的时候,他都在忙着照顾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闲的一家之长陈敬修,其实是整部电影中最需要疗愈的那个人。

    在工作中,陈敬修有学识,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评不上一个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像那包永远也送不出去的猪肉脯一样,开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国式好父亲,主动扛起家庭责任,对待子女严厉又沉默,想关心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个北京人,为了工作来到重庆,虽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几十年了依然不讲重庆话、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为了养狗battle那场戏,一家四口三个人说重庆话,而他只能故意在那里装作听不懂打马虎眼,好像初来乍到。

    一张嘴,全是“你们重庆”,让妻子都忍不住调侃他“狗都养熟了,人还这么见外”。

    他总是有意无意表现出格格不入,是因为从心理上,始终没办法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但陈教授并非个例,也不是不爱这座城,他遛弯上班买份报纸,下班回家买份凉菜的惬意,早已经和这个城市的气质融为一体。

    第一次和未来女婿见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庆吧”,早已把重庆人的样子,拿捏的相当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异乡人逃不掉的痛——乡愁,那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东西,时间越久,越壮大。但回不去的故乡,除了默默说道别,只能努力埋没和遗忘。

    人到中年,生命变得越发轻盈,也让这个异乡人有着更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可以说,陈敬修是整个家里,最孤独的人。

    八筒是陈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坚持要“雄起”一次,留下这只狗。

    然后,我们就看到,陈敬修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孩子气,他抱着八筒亲亲抱抱举高高,一口一个儿子的叫着,还会不停的夸“咱们漂亮着呢”。

    邻居见到都要惊讶一句“原来陈教授这么活泼啊!”

    陈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是妻子和女儿的中心,父亲的心情,往往影响着全家人。

    可以说,八筒的到来,给了陈敬修,给了整个家庭一个重新粘合、焕发生机的机会。

    03

    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重庆生活过十年的我,忍不住对电影中的重庆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小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重庆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欢小卷烫发,红色黄色是最常见的)、夏季湿了半个胸口的T恤、城口的腊肉、蜿蜒的小巷、苏联式建筑的重庆大学教学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

    而且,有些情节,是只有在重庆,才会发生的。

    比如:陈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庆地势复杂,但重庆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不小,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刺激的过江方式。

    李佳珍在灶台边忙着做饭,陈敬修就趁她低头的时候,在小卖铺偷偷把火腿肠喂给八筒,两个这么近的房间,要想互相看到,只有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城才会发生,一座大楼从前面看是一层,从后面看是四层,并不稀奇;

    陈敬修带八筒在树下埋骨头,可是后来大树就被长江淹了。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重庆部分地区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陈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两人吃到实在吃不下,陈敬修就让李佳珍把两块烧白留下,等他三天回来后下面吃。

    重庆人喜欢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浪费,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细算,上一顿吃了肉,下一顿就用菜底或者汤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变味,被老一辈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进故事情节,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节,顺便带出了浓郁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从萌芽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这里还特别想提一下陈冲,上海人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连重庆女人身上那种爱美、表面厉害实则传统的气质,都演绎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带入了。

    04

    电影中,不管是城市,还是陈家人,一直都在经历着变化。

    八筒作为陈家的小儿子,是陈敬修最后时光的陪伴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

    儿子外出工作,女儿结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后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和八筒。

    热热闹闹的四口之家,开始越来越安静。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陈敬修拍照、看球、兜风,听李佳珍唠叨、炒菜。

    陈敬修每天让八筒送回来的报纸,不止是给了八筒一个回家的理由,更让成为夫妻两人会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报纸,让妻子知道,陈敬修已经去上班了。

    直到陈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开始风雨飘摇,最终沦为一只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释放伤痛,去遗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开窗户、推开门,跑过青苔绿绿的石阶、氤氲杳杳的江水、跑过大雨滂沱、漫漫长夜和时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遗忘的,注视着索道厅的大门口。

    热了下雨了它不动、饿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枪欺负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报亭大爷变老、棒棒男回老家开水果店、索道站关停,等到自己也变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陈敬修会出现,它一定会像原来一样热情,激动地扑过去抱住他。

    陈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时光里。

    它在车站等待,继续送报纸“回家”,在路边吹风,甚至看球......除了没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记得。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挖掘机在夜晚推平了他们曾经的家,八筒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吗?它当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墙烂瓦的碎片中、小熊猫和小铃铛的旁边蜷缩下来。

    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狗不懂永远,但永远就是它的标尺。而人总是在承诺永远,却没有一件能实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轻易说分手,习惯了“认清当下,看理想擦身而过”,习惯了“爱的少一点”“爱的淡一点”,说一生一世,说白头偕老,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梦幻的童话故事。

    但八筒的爱,让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可以没有条件,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忠犬八公》是一颗催泪弹,我在影院哭惨了,它是一个关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特别建议你约上心底最珍贵的那个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场爱的暴击,让“爱的浓一点”“爱的久一点”这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吧!

    看完文章,记得给个点赞+关注吧!

    比心❤感谢!

     5 ) 一点杂乱的个人看法

    首先得感谢下《忠犬八公》(中国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看完之后,在脑海中疯狂搜寻可以和它类比的素材时,回忆起困扰过我很长时间的那篇小说:我记得它的情节,但忘记了名字。当时问过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了。我又尝试在百度搜了一下,竟然搜到了。是欧·亨利的《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看法(纯个人观点):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用一些疏离的语言,我觉得是可以给人留下印象的:大学教授因巧合欲收养小狗;与妻子就收养问题产生矛盾,经波折小狗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儿女离家,教授与狗亲密生活;教授死,房屋拆迁,旧居毁;家人欲安置狗未果,狗坚持在旧处等待教授归来,十年如一日;旧人归,遇狗,回旧居,遇壮观景象,狗死;幻想:小狗追随光,随主人离去。 但这是一部电影,在我回忆并梳理剧情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到这部电影的不合理之处了。 前面的剧情拉的太长,看了五分钟基本能猜到后面的教授之死(教授也死的莫名其妙,船舶出事也比这没有任何铺垫的烈性病合理),不然就这种流水账剧情,怎么会被贴上“催泪”的标签。 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看到教授对狗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童心未泯(甚至有点矫情)的老人,肯定也是一个友善,与孩子们亲近的父亲。但到后来,我看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似乎并不符合我的想象:妻子让女儿传话给他,女儿故意传错内容;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女儿表现的不耐烦,男朋友惧怕他;在家蜗居的儿子告诉他自己在努力工作,若能干得顺利便去北京发展,他却因为怕狗被妻子发现而敷衍儿子;儿子发现他带狗回家,他示意儿子不要声张,儿子仍然选择坚定地呼喊母亲;儿子告诉他第二天要去北京了,儿子甚至不敢主动与他交流,而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说出自己的情况,他却一言不发,匆匆吃完饭就出门遛狗,妻子追问他,他说已经决定的事情,多说也无益,他离开后,儿子说:对狗比对我好,几欲落泪。尽管他知道女儿会带男朋友回来;知道儿子要去北京后,淋雨买了一堆吃食要儿子带走,第二天早晨全力奔跑想去给儿子送行。(这里也是令我无语的点:教授因为淋雨,妻子责令他吃药,他说要送送儿子。第二天早晨妻子没有叫醒他,妻子自己也没有去车站送行。很多地方感觉该出现的人没有出现,没必要出现的人一股脑往外冒。)但我将这些行为视为他突然的良心发现,无法填补长久以来对子女的忽视。教授给狗洗澡时和狗对话,在邻居眼里,都能是“没想到教授还这么活跃”,可见教授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 甚至在教授与妻子的夫妻关系之中,我仍能感知一些诡异之处。教授带狗回家被妻子发现,在交涉之中,妻子提到结婚时就明确说过不养狗,因为妻子小时候被狗咬过,平日里见到狗都绕道走(作为一个害怕陌生犬类的人,我能狠狠共情)。此时教授说了一些听起来道貌岸然的话,其中提到妻子平日天天打麻将,这是妻子的爱好,所以教授不干涉;教授养狗,是教授的爱好,所以妻子也不能干涉。我寻思,都这么大岁数了,打打麻将怎么了?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妻子打麻将能影响得到你吗?妻子每天照顾你饮食起居,哪样不是面面俱到?你说养狗是你的爱好,你怎么不把狗带到学校去养?狗在家里养着,妻子还得忍着内心的恐惧去照顾它,这严重影响了妻子的生活,真是pua的一把好手。还有一处,教授发现小狗在对别的狗示好,对前来送遗落物件的妻子说:这狗像我,就喜欢漂亮的。妻子听后还挺高兴的。大学教授,十几年前肯定是个稀罕人物(上班路上常有人主动问候),妻子我猜测是开店铺做小生意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许导致教授的结婚像选妃,然后他选择了最漂亮的妻子。甚至狗都是公的,怎么不换个母狗来演。 接下来来阐述为什么我对小狗的行为无感。 本片的泪点集中在教授死后小狗的行动:坚持在平时等待教授的地方等候他,不管教授死后由于各种原因,它像货物一样被搬来搬去,总有一个地方让它魂牵梦绕;它找寻之前和教授共同走过的地方,一同玩闹的地方,最终又回到之前等待的地方;如同教授在世时教导它的一般,往旧家叼早报,十年如一日,不论物非人非。其实说实话,看见那堆成小山一般的旧报纸,我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不过也仅就于此了。要问起原因,我只能说,毕竟它只是只狗。放在我小时候,我肯定非常能共情:这是多么忠诚的一只狗啊!它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我现在只能说:哦,它只是只狗罢了。对于有过这方面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我想并不难理解。 我从小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外婆家也不例外。有一只狗陪着我长大,我小时候把它当成家庭的一员,常常和它说话,开心的不开心的;在委屈时,简直把它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最亲近的朋友,比家人还要亲近。我逐渐长大,它越来越老,后来离开外婆家搬到镇上,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非常的担心,怕它会不在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恐惧。又过了几年,外婆打电话来说它不见了,后来说它死了,死在了山上。我哭了,周末我回外婆家了,它不见了,我又难过地想哭,心里空荡荡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给外婆打电话,外婆家现在养了五条狗,有两条生了小狗,外婆说每窝只留一条,其他的出生就抛弃了,我说,我知道,都是这样的,哪养得了那么多,留两条养大点后送人吧。外婆说是的。有些事情经历的多了,就会明白,也不会有多余的情绪了。可以说是麻木,但我想称其为清醒。 如果我以狗的躯体看剧中狗的故事,如果狗也会因为悲痛而流泪,我一定会泪流满面,并发出悲痛的哀嚎。但我是个自我又自私的人类,我只能耸耸肩,说:那又怎样,它只是只狗。

     6 ) 十年的回响,是忠犬孤候的长廊

    重庆燃烧的夏天温不了渐冷的人心,十年孤候等来的不是陈教授,而是死亡。 索道从人间接到了天堂,就如旧宅从昨日拆弃到了今天。 漆黑的犬毛遮盖不住忠诚黄金般的色泽,就如生死隔不开陈教授与八筒阴阳两分的罅隙。 瞬息变化的时代,那尊忠犬铜像隽永在站台门口。 寒寒趋麻的人心,让陈教授揉碎在八筒送报落叶铺满的小路上的绵延的善念弥坚。 如山的报纸,是一条狗十年的回响。 遥遥的索道,是忠犬一生的生命廊。 我们需要这样的本土化电影,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在感染世界的故事里,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7 ) 杀我别用小狗刀

    认识我的都知道,我养狗,我爱狗。

    当隔壁编辑部还在诘问人生存在的意义时,我早就确信了地球没有小狗狗就会爆炸。

    我喜欢陈教授第一次见到八筒,就满心欢喜。不同于那些一开始不喜欢狗后来才勉强接纳,我觉得像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爱狗的人,值得自己的视角。

    一车的院长教授,都是耙耳朵。只有陈教授敢和老婆叫板,为了心爱之物雄起一次。

    不过,看一看八筒小时候的样子,毛茸茸的奶狗抱在手里怕化了,难怪陈教授迅速沦陷。
    想起来我养芒果的时候,也是从小心翼翼到力排众议。芒果小时候刚到家,每天睡在我的大腿上。睡醒了找不到我,就会满屋子哼唧。

    后来才半岁,就长到60斤,我一回家就往我大腿上钻,躺在上面撒泼打滚。直到她发现我的腿再也撑不住她了,就再也不这样撒娇了。

    狗长得太快了,一岁两岁就成熟了,十来岁就已经老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一只狗又有几个十年?

    《忠犬八公》的故事太经典,所有人都知道结局。

    八筒在站台,等了教授十年。每一天,都期待那个熟悉的主人,带自己回家。

    傻孩子,人都没了,家都拆了,风铃已经落地,公仔早已积灰。正如打麻将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谁命长。江边的埋骨之地已被蓄水涨潮淹没,过去带我游泳的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陈教授对妻子说,儿女长大离家而去,这家里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但我怎么觉得,这家里最离不开的,反而是八筒。

    八筒让陈教授这个从北京“入赘”重庆的外地人,找到了归属。

    八筒牵起夫妻的感情,当妻子给他擦头时,他亦在给八筒擦毛。

    当父子闷不沟通的感情将成终身遗憾之时,是八筒传递了家人的告别。

    是八筒,串起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片段。
    当所有人都离开家,任由它风吹雨打残破不堪物是人非的时候,是八筒依旧守着老城,还在苦苦等着一个人。

    人害怕狗太忠诚,希望他可以自求生路好好活,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已经死去的人。人又害怕狗不忠诚,养了白养,不懂报答和陪伴。人类总是这么复杂。忠诚长情的狗,衬得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手足无措。

    凉虾,风铃,长江,风车,索道,缆车,狗不理解人的世界,他只会一天天的叼回报纸,这是他每天的生活,是主人的任务,是充实而快乐的,无法磨灭的回忆。此时我已经不敢再看,因为我知道结局会让我泣不成声。

    但每个爱狗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部电影是真正喜欢狗的人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角。这样视角下的结局,才能承载观众的情感。所以堆成山的报纸下,八筒终于和教授团圆,他们坐着长江缆车,一起去了天堂,永远不会再分开,这是最幸福最善意的幻想。
    (顺便一提:饰演八筒的狗叫大黄,原本是流浪狗,被收养后进入演艺圈,已经是10年的老演员啦,是资深的狗明星。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他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

    我每天都会在微博和b站看各种各样的小狗视频,百看不厌。和芒果在一起,也每天都有玩游戏。网上都说,人只活几个瞬间。我觉得,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多出几个瞬间。因为狗用一生,都在等待能和你快乐的玩耍。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对于这样的我,这部《忠犬八公》威力太大,余波未平。只能说,无论你是否喜欢狗狗,千万不能错过。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8 ) 成功的本土化改编:《忠犬八公》和美日两版的异同

    先说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忠犬八公物语》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人,这部国产的翻拍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般翻拍外国作品有一些忌讳,比如剧情完全照搬,没有新内容,例如《阳光姐妹淘》;没有做好本土化改编,例如《深夜食堂》,或是随意篡改原作内容,偏离主旨。但是忠犬八公在这些方面倒令人惊喜,没有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

    和原版相同的地方基本只有主要的故事脉络,教授捡到八筒-收养八筒-八筒每日等候教授-教授发病去世-八筒去教授女儿家-依然每日等候。

    除此之外,电影添加了很多新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重庆风土人情。分析这部国产翻拍和美日两版有所不同的地方:

    1.事物的本土化:例如将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改为八筒,火车站改为索道站,车站旁的小摊改为报刊亭等

    2.加入当地风俗人情,结合时代:例如方言、麻将、房屋拆迁,都是很好的融合。

    3.加入喜剧元素,不是纯粹的温情片,观影的时候一些情节的确爆发出了笑声。

    4.制造矛盾冲突,例如狗被狗肉店领走,妻子极力反对养狗,不同于原版的平淡。

    5.剧情的侧重点不同。日版侧重描写教授对八公的爱,剧情较为平淡,美版侧重去世后八公的反应,情感渲染的很到位,中版则是从家庭入手,狗狗的镜头倒不如家庭成员的多,情感比较复杂,除了教授和八筒之间的爱,还夹杂着父子,夫妻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电影有强行煽情的成分,但是整体来看,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翻拍。

    顺便一提,我真的很喜欢最后那个堆积成山的报纸的镜头。

     短评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3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7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1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1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21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22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23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25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27分钟前
    • zlsmm
    • 推荐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31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36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40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42分钟前
    • Black.Z
    • 还行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46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47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50分钟前
    • Android99
    • 推荐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51分钟前
    • Seki.
    • 推荐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54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55分钟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