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日本剧 生之欲

    生之欲

    评分:
    0.0很差

    分类:日本剧日本2007

    主演:松本幸四郎,深田恭子,北村一輝 

    导演:藤田明二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08集

      JK与六法全书

    • 第5集

      小早 我啊

    • 更新第05集

      小早,我啊。

    • 第02集

      她的孩子

    • 更新至第01集

      海的开始

    • 第06集

      10的秘密

    • 第9集

      燕子不再归来

    • 更新至01集

      微笑俄罗斯娃娃

     剧照

    生之欲 剧照 NO.1生之欲 剧照 NO.2生之欲 剧照 NO.3生之欲 剧照 NO.4生之欲 剧照 NO.5生之欲 剧照 NO.6生之欲 剧照 NO.16生之欲 剧照 NO.17生之欲 剧照 NO.18生之欲 剧照 NO.19生之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得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遭遇的种种。当他回到家中时,却听到唯一的儿子和媳妇想利用他的退休金及储蓄,到外面另组小家庭。伤心的渡边望着亡妻的照片老泪纵横。在一位年轻的女部属的帮助下。他打起精神,亲自督促建设社区公园。但所有的功劳却为上司所夺。最后渡边决定在公园里渡过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以表示他的抗议与愤怒。   导演将人在生命尽头生存意义的思考、对家庭问题的反映、对官僚机构的讽刺浑然融为一体,使人看后精神为之一振。影片中一些小道具的运用则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境况,这种隐喻平实而生动,丝毫没有晦涩之感。

     长篇影评

     1 ) 生之欲

    影片描述一个得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 遭遇的种种。政府市民科科长渡边堪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地方公务员。家庭主妇们联合申请市政府填平地下水道的积水,在上面建造儿童游乐场。申请书转了一圈后,又被踢回市民科。一年后,主妇们第二次到市政府提出建议。一个月后,渡边科长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照X光透视,被查出胃癌,而且只能活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渡边回到家,望着妻子的遗像,追忆往事,感到孤独无助,又得不到儿女善待。绝望中的渡边没有去上班,取出存款中的一半,在酒馆借酒浇愁,希望能得到解脱。女科员小田给了绝望中的渡边以启示。第二天,渡边上班了,在堆成山的文件中取出了那份家庭主妇的联合申请。五个月后,在人们的怀念中渡边死在了儿童游乐场的秋千上。

     2 ) 生之欲:寄世丰俗

    现代社会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理倒置,当我们清楚地看到“规则”理所当然地演变成了“潜规则”,“无为”不可思议地化身为“作为”,我们即使不会无动于衷,也可能会在一声叹息后随波逐流。灰色地带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绑定了我们将会走的方向,这不同于我们未涉其中时想要走的方向。灰色地带中,歪理凌驾于真理之上,我不能将之称作为“缪理”,因为它存在着,并且让人从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升华到了趋之若鹜的境界,所以可能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合理性。回过头来想想,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那样苟且偷安碌碌无为的话,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充满了可爱的色彩。正所谓“人各有志”,腐朽的人可能存在两种,一是已经爬上了一定高度的位子,掏到了金饭碗,无忧无虑朝南坐的那些人;二是经历了挫折遭遇了困境,心态就急转直下,变得自暴自弃的那些人。他们选择了屈服于命运,而不是驾驭着性格,腐朽终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归宿,在我看来,“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即使有那么多漏洞和瑕疵,可我始终信奉海明威的箴言。我们为了美妙的东西而活着,那美妙的东西是“有迹可寻的简单爱”,是“观透其中的恍然悟”,是“独善其身的静夜思”,点点滴滴都能令我们欢愉、悲伤,品味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即使天空是灰蒙蒙的,我们的心还是敞亮的。生命的可贵,在于它无法重来也无须重来,我们不断地在创造,装点着自己的小天地,等待着未知,十分神圣而有趣。人之为人,非在其思、其念、其图,而在其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因为他们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为了自己而真正活过。人的作为可以被理解为自己掌控着生活的节奏,干了一些自己觉得满足快乐的事,无论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但求实实在在,无愧于心。我们总是怀揣着大大小小的梦想,期待着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可梦想之所以为梦想,是由于你还在同她谈着恋爱,却远未到牵手赴礼堂的地步,现实中梦想常常是一段美好的遐想,人们无法痛快地拥抱亲吻她。可我们不能就这么把她遗忘了,她是如此美好而神秘,值得我们不懈追求,将彼此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因为梦想的亲近闪现着“生之欲”的灵光。

    感谢黑泽明,是他呈现了林林总总的生态,让电影凝练了生活而变得更加深邃真实。渡边勘治在市政厅的市民科担任科长一职,面对垒得比他人还高的资料文件,三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兢兢业业,堪称可歌可泣的勤政楷模和典范。殊不知,坐在桌前、一边审阅着文件一边敲着图章、枯燥乏味的工作使他每每忍不住去看一下自己的手表,好像学生等待下课铃声似的,任凭时间在他机械化的呆板和自怨自艾的苦恼中尽情流逝。他就像同事们暗地里给起的绰号“木乃伊”一般,浑浑噩噩的,没有一丝生气。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一停二看三通过,其他什么也不做。他之所以不愿请假,部分原因是这不会让人发现没他也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离,使得周遭世界笼罩着无处不在的冷漠,附着在官员们身上,乌烟瘴气却无法将其打散。于是,市民们只能一次次的无功而返,无奈于蔚然成风的、事不关己相互推诿、故作姿态的官僚习气。在大势所趋之下,渡边也选择了继续沉沦,放任自流,泯灭曾经闪亮的生命之光,让随机应变转为一成不变,把工作宗旨毫不犹豫地统一为习惯。但当渡边隐约得知自己罹患胃癌、将不久于世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令他无法再如往常一样平静。他没有徘徊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而是出于本能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企盼着温暖的慰藉,可他没有料到等待他的是儿子和媳妇的唯利是图想入非非,下一代的自私让他不由的心寒。渡边孤独无助地望着妻子的神牌,追忆着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而此时楼上传来夹杂着西洋音乐的嬉闹声,翻阅往事的渡边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呼唤声,他激动地往上爬,可迎接他的却是一声如同当头棒喝般的“把门关好”。儿子的漠不关心、不近人情,不禁让人慨叹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空荡荡的房间中,无尽的悲凉甚嚣尘上,徒留一片落寞憔悴的背影,渡边关上的是他家的房门,也是他向儿子难得敞开的心门。可怜的渡边再也无法招架内心积压的哀愁,像只受惊的兔子似的钻进了被窝,毫无顾忌地呜咽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渡边恐怕感觉到了死神的脚步声正悄悄掩盖心脏的跳动声,那慑人的力量打破原本的沉静,可是他又似乎无处遁形,无法来排解生不如死的苦涩滋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种很可能导致一念之差的时刻,他没有服下安眠药,没有万念俱灰,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获得救赎,驱散内心的困窘和迷茫,想要找到生的出路。不过,漫长的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几近彻底被体制化,丧失了对于生活乐趣的孜孜以求。孤寂的渡边没有朋友,无处话凄凉,几乎没有人真正在乎他的感受。面对绝境,渡边只好简单地选择放纵,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短暂地麻醉自己。而在那个世界中,苍老古怪的他显得是多么的不伦不类,一宿的放纵带给渡边的只能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在浮华的歌舞升平里,渡边动情地唱起了江户时代的民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没有娇柔做作,没有无病呻吟,每一个字在渡边的嗓音中行云流水般地产生共鸣,花花世界在他低沉的歌声中神奇般的屏住了呼吸。渡边哭了,久违了的爽快在苦涩中游荡,令人在黯然神伤中不胜唏嘘。

    有丝竹之挠耳,无案牍之劳形,经过了疯狂的一夜,渡边有点开朗了,换上了新帽子,并幸运地遇见了东洋这个个富有热情与理想的年轻女子,他被这个鲜活的生命打动了,“纸鲢鱼”咬碎了“木乃伊”的层层绷带。渡边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的内心,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困惑,后来他微笑了,在别人的生日派对上,他终于释放了,生命在微妙的顿悟中重新焕发了光彩。即使生活裂变的如此不幸,仍然要勇敢面对苦中作乐,不能被压抑本身所击溃。“只要有决心就能行”,怀着这样的信念,渡边奔下了楼梯,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他没有背弃自己的初衷,没有遗忘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才迈出坚定的步伐。他重新上路了,挺着他的是的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痴狂的勇气。渡边思考着,斗争着,不露声色地以牙还牙见招拆招,使出官僚主义的独门绝技,让上层人物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使他们两手一摊徒呼奈何。领教了渡边那特立独行的死缠烂打,就连黑道老大在面对他时,也只能板着面孔,端起副标志性的帮派架势,一顾二盼三回头,不屑的眼神打了点折扣。想来,渡边已将自己的小科长角色演绎得不容置疑的顽固纯粹,那种耿直不屈一身正气令诸位高端人士放下了阻挠的锁链,蚊虫横行的水沟在渡边的最后一搏下修建成了美丽的公园。伴着晚霞的余辉,冒着雪,荡起了好久不曾如此亲近的秋千,渡边唱着青春之歌的咏叹调,与木乃伊岁月作返璞归真般的告别。死灰复燃的他仿佛自己在心中默念:既然死神必将乐滋滋地带我远去,何不让我重拾目空一切的勇气,老夫聊发少年狂,去争取,去抗争。再见了,薄薄的面子!再见了,轻轻的孩子!为了让奄奄一息的斗志再度燃烧,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无愧于心”,那种感觉宛若回到了那天不怕地不怕、天真顽固又怡然自乐的童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承载着这种由死而生、自生赴死的转折所赋予的大义凛然,渡边勘治为自己的点滴付出感到很快乐,他吹响了鹧鸪天上油印的奏鸣曲,将平庸的悲剧化作了一场圣洁的洗礼、一部小人物蜕变的史诗。

    在渡边离世后的灵堂上,黑泽明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有记者采访风尘仆仆赶来吊唁的副市长,可那位高人竟大言不惭得神乎其神,将功劳都照单全收于自己和公园科的名下,把渡边毫不客气地边缘化。在采访完后,这位先生还对此侃侃而谈,其想要遮掩心虚的歪脑筋已一目了然。而此时,上司和手下的心照不宣一唱一和,倒也联袂串起了一出即兴短剧。这则“官场现形记”令观者在鄙夷之余,不禁暗自偷笑。“官”字,从构词上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同一屋檐下,将两张嘴潜移默化、鬼使神差般地缝到一起,对外统一口径,说着那些似人非人的胡话。当一群投诉臭水沟的居民前来悼念渡边,声泪俱下时,那位副市长不想自讨没趣,只好离开那个在他看来必须要去、也最好快撤的不详之地。上级走后,跟班们破天荒地开辟了一场摧枯拉朽的“罗生门式”的追忆大会。最开始说的都是假话中的假话,这些是他们平日里练就的盖世神功,听起来颇有点喜剧效果。但慢慢地,随着醉意渐浓和事实深入,一时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的心扉开了一个小口子,挤出了些心里话。他们貌似被渡边的行为所感动,这种感动几乎使他们自己也飘飘然了,仿佛在经历了搭桥手术后,会为回光返照般的觉醒而深深自豪。这帮衣冠楚楚的乌合之众借着酒劲,信誓旦旦地要脱胎换骨,不忘今日之心情,齐刷刷地粉饰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硬是把自己掀个底朝天。但当明日的太阳又照常升起,昨日酩酊后的慷慨激昂早已灰飞烟灭,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一切又都恢复了常态。冠冕堂皇仍然是雷打不动的注册商标,是一呼百应的风向标,镀金的唇舌沉重却伶俐地翻滚着,镶出了恣态,嵌出了萎风。

    当市民又投诉某处水沟问题时,新科长不假思索的回答“去土木课”。这时一个人拍案而起,用愤怒的眼光盯着他的新上司,但终是一言不发,颓然地扶起那把摔倒在地的椅子。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大多数人的无奈,拍案而起乖顺而坐,敢怒而不敢言。影片中,没有人能真正够格戴上渡边的新帽子,一根筋的“末日渡边”默默守护自己的信念稳步前行,拂袖而去,而后辈们依然是说一套做一套,拔剑四顾心茫然。你可以争辩它的是非,你可以批判它,鄙视它,嘲笑它,然而却是那个“四次元”难以改变的事实。信心和决心是有差别的,它就好比是卓识与胆识,信心是心血来潮的一腔热情,敏锐地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而决心像两把刀插在胸口,时时刻刻鼓舞鞭策着自己,近乎刻板地尊崇内心的响应。我在想:当我自己步入了那个境地,是否也会无法反抗,无力改变?是否也会被体制化,呈现某种“以自己从前的眼光去审视都会看不惯”的状态呢?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职”,到了那个既居高临下又寄人篱下、怎么坐都不舒服的位子,等待我的会是“事与愿违”吗?人的立场或许会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上波动,可我们不应该动摇内心的诉求,我宁可毅然决然地,选择天真,不撞南墙不回头,用卑微的形而上的赤诚,去体察一颗颗焦灼渴望的真心。生之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拾得起自己的童心,充满热情去追求幸福,在知足的梦乡里流着口水,让遗憾在梦幻中雕刻浮光,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3 ) 《生之欲》:活画出人生的真相

    结尾的灵堂戏特别具有讽刺意味。即使人死了也难逃世俗的眼光,也要被人指指点点。看了的确有点悲哀。在这个灵堂里,黑泽明好好地把世人的嘴脸暴露出来。比如抢功的副市长。小职员们各自从本心出发,对渡边科长的猜测。弟弟说他是有了情妇。 大家都对他几十年“木乃伊”般循规蹈矩生活之后的突然转变大惑不解。 然而对他的种种猜测也不过是暴露了人心莫测这一主题。显露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其实很难。 等到明白渡边早就知道自己患癌,大家才恍然大悟。明白人生只在旦夕间的道理,也纷纷表示要发愤图强,但是转过去,仍然是老一套地墨守陈规。这个是活化了人的真相。其实真相往往并不高深,就在身边,每时每刻发生,也没有那么神秘,却让人无可奈何。这个真相关于每个人,不管是高谈阔论还是默默不语,都逃不开。 因为不敢得罪人,所以只好不做,一个职员道出了公务员工作的苦衷。于是这样庸庸碌碌几十年。 黑泽明当时40出头,仍是壮年,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很强,仍然落实到人性的层面。当时正是1950年代初,百废待兴,一个国家正需要建设,这部作品大概很好地唤起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吧。 这个故事的深刻讽刺精神,全世界通用。这种小职员的生活,不由得叫人想起了卡夫卡,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要打破这种现状很难,黑泽明通过灵堂这出戏,揭示出体制的问题,也是人心的问题。如果这样好议论而不好做事的人不消失,这个问题也始终解决不了的吧。所以结尾,渡边在自己一手促成的儿童乐园里快乐地荡秋千,也是在期盼着一种全新的人类——儿童,人类的未来,可以明白光阴易逝早日奋发的道理。 志村乔的表演,着力刻画的是一双含泪的大眼睛。这出独角戏里,通过这双大眼睛,志村乔的渡边向人间发出了苦苦的哀求。也向每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发出了警告和哀求。看过这电影,就忘不了这一双饱含热泪的大眼睛。艾青有首诗说,为什么我常眼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志村桥也是这样,在向他爱的人类发出警告。这是黑泽明的警告。 如果人生只有半年,你会干什么呢?开始,医生就向他的助手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渡边都做了什么。他也想去重新去“享受人生”,喝酒纵乐,但是觉得很不快乐。一个年轻女下属的热情让他感觉到了“活着”,他想死死抓住这根稻草却遭到了厌恶和拒绝。把本职工作做好,“为人民服务”,让他终于可以笑着迎接死亡,在秋千上轻轻地唱着歌,仿佛回到了童年——这恐怕是活着的最好状态,可是要达到可并不容易呢。这样的渡边死了,却活在很多人的心里。来悼念的人们就说明了这一点。 写生,就要以死来写。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无人知,但灵堂这一幕,却可以交跨两界。一个人的生与死,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一幕全部呈现了。难怪黑泽明对于要剪掉后半段的老板大声说不。主角虽然在三分之二处就猝然谢幕,但是关于他的戏还远没有结束。

     4 ) 生命的厚重与虚无

    提起黑泽明,人们更多的会想起他镜头下一系列和武士有关的电影。从《罗生门》到《七武士》,黑白胶片藏不住的,是大师极富魅力的镜头语言和毫不留情的人性揭露,而后期的《蜘蛛巢城》和《乱》,更是用史诗级的滂沱气势,将莎翁故事灌入大和之魂,在屏幕上绽放出别样的宏伟。
    其实,在黑泽明整个导演生涯的三十部作品(含与他人联合执导)当中,古装片不过十一部,其中还包含了《红胡子》和两部《姿三四郎》这样在时间上可以归为“近代”的作品。可能从知名度上来说,这十一部作品涵盖了黑泽明大多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代表作,但这却绝不意味着,有着“电影天皇”美誉的黑泽明在时代剧领域无所建树。恰恰相反,正是一系列类型各异、题材殊途的时代剧,架构起了大师的作品谱系,也在武士道的灵魂纵横之中,夹杂着他对现代日本的理解与反馈。
    其中,《生之欲》或许可以称作最重要的一部。不仅因为本片是继《罗生门》斩获威尼斯金熊后,黑泽明又一次获得国际三大电影节肯定的力作,更因为,比起以幕府时代为背景的《罗生门》和《七武士》,这部拍摄时间恰好在二者之间的作品,以其与拍摄当下吻合的时空设置与人物设定,更好的展现出黑泽明人到中年所积累的世界观与人生哲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近年的出版市场上,不止一部作者知晓自己罹患绝症后,在等待死亡降临之前写下的心路随笔引起阅读热潮,人们需要的,是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出励志的力量,也不乏从中咀嚼他人的苦难,满足心理某种移情需求。但黑泽明的《生之欲》却并不着眼于此。他没有惺惺作态的让主人公与这个世界恋恋不舍,也没有故作清高的将主角如何用最后的时间实现梦想的故事讲诉得娓娓动人,而是用冷静的镜头,和多数时候都十分克制的情感宣泄,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命的虚无与厚重。
    这里不得不提到黑泽明麾下爱将志村乔。同为天皇御用演员,比起三船敏郎略带浮夸的表演风格,我更欣赏志村乔内敛和儒雅的演技。这两位日本电影黄金时代最具国际盛名的演员,似乎总在共同出演的电影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甚至充满对照的角色。《罗生门》里,三船敏郎是嚣张跋扈的大盗多襄丸,志村乔是懦弱胆小却最终留下人性希望的樵夫。《七武士》里,三船扮演的是粗俗无礼、有勇无谋的菊千代,而志村却饰演智珠在握、极具领导魅力的岛田勘兵卫。
    比起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志村乔算得上是老一辈的演员,与黑泽明的合作也早在后者的处女作——《姿三四郎》中就已经开始。但志村较为内敛的表演方式和更多饰演配角的角色定位,让他在知名度上比起前二者略逊一筹。其实,在他担纲主演的几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丝毫不输三船和仲代的演员水准。无论是《野良犬》、《酩酊天使》,还是最具代表性的《生之欲》,都将这个外表并不出众的中年男人厚积薄发的超强演技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本文讨论的影片《生之欲》,更是让他在纽约时报上赢得了“世界第一男演员”的极高赞誉。
    从一开始“不迟到、不请假、不工作”的小公务员眼中的迷惘和麻木,到获知病情后的绝望与无措,再到回忆儿子幼时的温暖、纵情声色时的慌乱、与少女交往时的慰藉,直到最后在秋千架上度过人生最后片刻时,那种满足中带着些许不甘、无悔间夹杂片刻留恋的深情,都被他完美的用脸上每一寸肌肉的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本片的成功,除开剧本的得力和导演黑泽明一如既往的强大场景调度能力和精美构图之外,志村乔一生一次的巅峰演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回到电影本身。以渡边之死为界,电影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在一系列铺垫之后,着重描绘了渡边期冀在死之前寻找生命价值的历程。不过,三次打击,就如同三根被溺水者捉在手中的稻草,都无法改变他永陷沉沦的结局。
    第一根稻草是亲情。渡边一个人孤寂的坐在房间里,脑海中关于儿子年少时光的闪回,是影片最煽情也最让人心冷的片段。为了孩子一直没有再婚的渡边,遭受着人生最大的危机之时,却无意中听到儿子与媳妇讨论如何将自己的退休金骗到手,好另购宅邸搬出单住。那一刻,他的心如死灰或许并不略输于诊所里从医者口中听来的晴天霹雳。周遭的琐碎细屋让渡边想起过往。那个棒球场上丢失好球而沮丧的孩子,那个盲肠手术前等待自己安慰和鼓舞的少年,还有那个出征前与自己挥泪作别的青年,然后,是如今这个希望摆脱自己的,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陌生过的儿子。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好了歌,不只是曹雪芹的看破红尘,也道尽了人世间的万般无奈与人情炎凉。虽说父母的付出不为回报,但真的到了自己为子女所厌弃的那一天,心中如何不一片凄凉?而对孤身一人的渡边而言,这种孤寂更会成倍放大。在儿子心中,他的作用不过是一笔不菲的退休金。所以,当渡边听到儿子的呼喊,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般急切的想去到儿子身边,却被告知不过是希望他帮忙顺手反锁大门后,失望的蹒跚着退下楼梯时,原本可以为他带来救赎的亲情大厦,已然瞬间坍塌。
    第二根稻草,是性情懦弱,循规蹈矩的渡边一辈子从未享受过的放纵。他请机缘巧合下认识的二流作家带着自己,游历数十年生命中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夜东京的歌舞升平。红男绿女,欲望都市,这些夹杂着荷尔蒙气息的狂欢,与带着老式礼帽的渡边有多么格格不入,他的内心就有多么惶恐不安。一方面,儿子对自己钱财的惦记让渡边深受刺激,于是在一生的悭吝之中醒悟,认真考虑着如何用金钱为自己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就像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他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体会到更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对他而言真的有些疯狂。
    在这里,渡边的帽子成为一个带有能指性质的隐喻。这疯狂的一晚,他丢掉了自己的旧礼帽,换上新买的帽子。这既暗示着他丢开了过去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却又暗含着有些东西,他永远也放不下。这顶新帽子,一直陪伴他走到人生的最后,而在葬礼上,又被警察送回,并藉此带出了渡边在秋千上安然死去的画面。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正是这顶帽子,串起了渡边两次唱起的那首原本清醒却被演绎得无比凄凉的歌曲《生活多短促》,而黑泽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根稻草,是曾经的下属小田。小田是个天真而有活力的少女,她的存在,与老迈懦弱、一成不变的渡边形成了互文对照的镜像关系。正是这种特征吸引了对生活万念俱灰的渡边,他既像对待女儿,又像对待情人一般的纠缠着小田。这个女孩身上有太多他所欠缺的东西:年轻,以及漫长得无所顾忌的生命;从乏味枯燥的公务员生活中跳脱出来的勇气;儿子和儿媳所无法带给他的天伦之乐;甚至,或许还有鳏居多年后稍稍萌动的一丝暧昧。但最重要的,可能只是,小田是唯一可以帮助他驱散寂寞的人。
    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上,小田更为关键的作用,是帮助渡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像小田所做的玩具兔子,渡边也想到了他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曾经因官僚习气作祟而束之高阁游园计划,从此成为他生存的意义。
    第一根稻草是葬送,第二根稻草是改变,第三根稻草是醒悟,至此,导演希望表达的东西已经变得非常明白——“do something”。生命多短促,来过,活过,或许亲情也好、欲望也罢,终究只化为乌有,唯有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堆毫不起眼的兔子玩偶,也是生命激情燃烧过的痕迹。
    之后的第二部分,导演更多的将笔墨放在了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嘲讽上,我并不想在这里做太多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剧情结构的别出心裁。当渡边鼓起动力准备大干一场,观众正期待着正能量出现时,旁白忽然响起:故事的主角死了。之后便是守夜时众人的种种闹剧和不断地闪回。据说黑泽明的本意,是想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讲完这个故事,但编剧的坚持,让本片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一改变,现在看来无疑是惊喜的。叙事节奏的急剧变化和情节上的戛然而止,给了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让导演想要表达的多重主题收到并行不悖的良好效果。本片作为黑泽明导演时代剧的唯一代表,常年入选IMDB TOP250行列,这种结构上的创新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本片整体上,无疑是带着些灰暗与悲凉的,但全片看下来,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哀而不伤、绝望中带有希望的氛围。这不能不归结于黑泽明导演向来擅长的小幽默。比如当渡边到医院检查胃痛时,门诊室外病友的玩笑与医生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般无二;比如一群下属在渡边的葬礼上刚刚热血沸腾的下定着好好工作的决心,下一个镜头立刻给到新任课长一如既往的推诿拖沓。这些幽默无疑带着浓郁的黑色风味,在并不冲淡全片基本格调的情形下,又加重了讽刺意味。与多数惯于一本正经的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同辈导演相比,这应该也算的是黑泽明的一大特色了。
    战后十年,是黑泽明创作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本片拍摄于1952年,在此之前的两年,黑泽明拿出《罗生门》,着着实实惊艳了整个世界一把,而在此之后的两年,一部《七武士》,将黑泽明送上了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宝座,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日本电影送上了世界舞台。与其他英年早逝的同辈名导不同,黑泽明以88岁高寿去世,且直到耄耋之年,仍在继续继续着自己的导演生涯。如果说,《生之欲》中的渡边,将一座城市小游园视作自己生命留下的遗产,那么黑泽明则是用沉甸甸的三十部名留影史的杰作,为他伟大的生命留下供后人细细品位的注解,也将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以巨人的姿态带到了新的高度。
    套用一句被用滥的话,如果说科波拉、斯皮尔伯格这些日后巨匠在电影领域站得足够高、走得足够远,那么,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5 ) 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归宿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未褪色前
    趁热情还未冷却
    谁都不知明天事

          大年初四的今天,我观看了黑泽明先生的电影《生之欲》,一部很老的拍摄于1953年的电影,影片虽为单调的黑白色,但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演员入木三分的演绎,仿佛如一壶稀世琼浆一般让人如获至宝。
          一部优秀的电影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不是一位专业的影评人,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的拍摄手法、技巧、结构等等,于是我更倾向于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与精神层面去做一些简陋的评价和少许自己的思考。《生之欲》如此精妙的符合我的口味。影片结束,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期待的电影,能让我愿意憋出一些东西来的电影。
         影片所表达的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既是对于官场腐朽堕落氛围的批判,第二既是表现人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归宿的思考。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导演将这个两个矛盾交给了名叫渡边的主人公手里…..故事的开头,直接切入告诉给观众渡边患上了癌症,影片也就围绕着渡边在患病期间周围环境和自身心里的变化铺展开来。
         剧情很简单,看了不到一半你就能大概猜出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尾,渡边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光里终于做了一件利民的福事,笑着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孤独的在公园里荡着秋千、哼着歌死去。一目了然的剧情却在导演手里演绎着,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影片没有故意的去陈述官场如何之黑暗,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表现,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副丑态百出的官场世界。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批判社会的黑暗面,也许影片的第一个层面不会那么出众。可圈可点之处恰恰在于影片在表现黑暗的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处于这黑暗中的无奈之感。
           无奈为何?影片开头便是市政府里各部门互相推脱职责,似踢皮球一般把投诉的民众耍得团团转

    ,有一句台词:人们都以为贿选就已经成大事了,但和我们每天做着无用的事情比,那就是小事。整日整夜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绞尽脑汁,守好所谓的自己的“地盘”,绝不去触碰别人的“地盘”,每天批批文件、签签字盖盖章,然后“为了消磨时间而活着”。但是这些人并非没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在影片最后渡边的下属们弄清了渡边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后纷纷激动不已拿起酒杯,豪言壮语地宣誓着决心要继承渡边的精神…..可是镜头一切,我们又看到了科长死气沉沉的脸和一摞文件,又有居民跑过来投诉,又听到了那句熟悉的台词:请找土木科。唯一不同的是坐在那里的人不是渡边而已。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假如渡边没有患癌症,他是否会愿意尽心尽力的去修好这座公园甚至不惜与上司顶撞,不屈服与黑社会的威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才敢摆脱了束缚自己大半辈子的枷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再谈谈里。影片通过渡边的故事时向我们提出一个深层次问题----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渡边得知患病后听作家的话,跟随着他一起放纵在灯红酒绿的夜晚。也跟年轻的女下属一起吃饭逛街。可后来渡边在钢琴伴奏下流着眼泪唱起了“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未褪色前,趁热情还未冷却,谁都不知明天事”,女下属也不再对他感到新鲜和好奇,反而对他感到厌恶和恐惧…….无论是纵情声色的放浪还是对年轻健康女子的依恋,最终对于渡边来说不过是一场泡影,因为对于渡边的生命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归宿,他也只能在它们身上获得一些转瞬即逝的慰藉,但是梦醒后反而带给他巨大的痛苦。这种迷惘不安的状态反映了现在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精神现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模样,想抓住那虚幻缥缈的依恋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短暂的欢愉中寻找满足,梦醒后又涂上了悲伤的颜色。所幸的是主人公最终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在祝你生日快乐的背景音乐中走下楼梯,寓意着他生命意识的觉醒。
           渡边无疑是悲剧的,在他生命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在这世界上,在妻子死后为了儿子再也没有续弦,把自己的心血和期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可后来儿媳和儿子竟一心觊觎着自己的养老金和存款….. 渡边走路总是埋着头,也许他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看清楚自己的命运。不会享受,不会作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话总是口齿不清,直到知道自己的悲剧后,他才开始真正的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何在,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生活。但同时渡边又是幸运的,虽然身患绝症但是还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当地的民众纷纷感激涕零的来吊唁,儿子和儿媳也知晓了父亲的伟大,他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感染了后辈,让浑浊的官场多了一丝绿荫。

     6 ) 生之欲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
    ――――一首日本江户时代的歌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常常是文艺作品伫足沉思的问题。有些人活着,但却已经死了,这恰如影片《生之欲》里的主人公渡边勘治之前的境况,导演黑泽明借助渡边将死时的遭遇和行为引发我们进行对于怎样活着的深刻思考。

    我们的主人公是市政厅市民课的课长,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未请过一天假,却难以称作是兢兢业业,因为回想起来,三十年的时间都在他频繁看表的间隙里流逝,竟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正如影片中画外音介绍的,“这个三十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如同行尸走肉的家伙,实际上早已经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就像影片开始里,数位市民来投诉下水道渗水,从市民课开始,穿梭于十几个部门间,市民课、土木课、公园课、防疫课等等等等,最后通过议员到了副市长处。副市长摆出一副亲民的姿态,说,“你们能来投诉我很高兴,我们就为此设立了市民课,那么,这个问题请你们去市民课。”这让我们在捧腹绝倒之余不禁赞叹黑泽明对于市政厅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官僚主义的讽刺,亦恰好的体现了渡边们不作为的生存哲学。

    但当渡边知道自己罹患胃癌命不久已的时候,普通民众的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让渡边无法再如往常一样平静。于是渡边自觉的想向亲人寻求慰藉,但在儿子房间里等儿子时,却尴尬的碰到儿子和儿媳谋求自己退休金的对话,诉说悲痛只能暂时放下。而之后渡边在亡妻的牌位前回忆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在追忆里,渡边深情的呼唤儿子的名字,此时,楼上传来儿子的声音,渡边激动地往楼上爬,听到的却是,“把门关好”,停滞在楼梯间的背影充满悲凉。渡边关好的是他的家门,也是他想向儿子敞开的心门。

    死亡的力量打破了过往的沉静,同时亦带给渡边对生的迷茫,向亲人寻求的慰藉已然暂时不得,独自去面对对死亡抑或是未知世界的恐惧让渡边显得不知所措。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买了大盒的安眠药却终于送给别人,这说明渡边是选择了生,但在已被告知的有限的生命里该怎样活着呢,他不知道。显然漫长的工作生活已把渡边体制化了,就如很多年后一部美国片里,坐了三十年牢的老布在出狱后不久就自杀一样,体制化让他们对体制以外的生活一无所知。于是渡边轻易的跟那个自称善良的魔鬼的作家一起试图在纵情声色中麻醉自己,而事实上,放纵也是绝境中可以做出的最简单的选择。但在东方传统的道德观念里,放纵绝不是生存的意义,一宿的放纵带给渡边的只能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在浮华的歌舞里,渡边自觉的唱起,“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泪流满面,声音低沉而沧桑,表达一个将逝者对于生的渴望,叫人黯然神伤。

    生命多短促,的确,对于此时的渡边生命就越发显得短促了。死神的脚步声掩盖心脏的跳动声一步步进逼,带给他更大的恐惧。他选择了生,他希望可以真正的生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如行尸走肉,放纵显然不行,那么又该怎样呢。幸运的是他碰到了来找他辞职的同事,一个不想在市政厅把自己体制化了的女孩,他被这鲜活快乐的生命打动。他自觉的想尽可能多的接触这个快乐的生命以驱赶自己死亡的气息,当女孩终于对他厌烦时,他痛苦的问,“你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的活着,我也想向你那样活,我这个木乃伊”,女孩拿出在工厂里制作的兔子说,“我制作它们时,会想象自己和全日本的孩子玩”。渡边若有所悟向楼下奔去,而此时,旁边开生日PATRY的年轻人们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过生日的是谁不重要,我们知道渡边已然重生了。

    渡边终于将影片开始时提到的污水问题解决了,他把以前蚊虫横行的污水沟修建成一个美丽的小公园。死神亦如期而至。但如果影片就这样结束了,那就显得过于仓促且肤浅,如果黑泽明只是这样那他就不是黑泽明了。于是黑泽明使用他在之前一部电影里拿手的倒叙闪回方式,通过同事们在灵前守夜的对话,层层剥茧,让同事们去寻找渡边为什么性情大变的原因。大段的对话显得冗长,但却决不多余,可以说也正是这段使得影片的思想升华。黑泽明早就告诉我们渡边在二十年前就死了,但在更早之前他还活过一些。既然渡边是这样,同处一室的这些同事们又有几人幸免?于是在这些同事的对话里我们看到重生后渡边的坚决和努力,也看到这些被体制化和正在被体制化的人们的嘴脸。最终,他们貌似被渡边的行为感动,借着酒劲信誓旦旦的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但当天明酒醒,昨日酒醉后的慷慨激昂早已灰飞烟灭,一切回复往日的平静。当市民又投诉某处水沟问题时,新课长不假思索的回答,去土木课。这时,一个人拍案而起用愤怒的眼光看着他的新上司,但终于没说什么,颓然地扶起摔倒在地的椅子。这是他的无奈,也是黑泽明的无奈,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我们猜想或许很多年前的渡边也是这样,现在的我们或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但以后呢?

    黑泽明在本片不仅仅讲述一个老人由死而生,生而赴死的关于生之意义的故事,同时对于官僚机构的推诿塞责,明争暗斗亦给予严历的讽刺与抨击,并且还将老人问题家庭制度的缺失一一点出。可以说,这每一个观点都可以衍生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将这些有机的融入一体则需要很强的影片叙事的掌控能力,无怪乎史蒂芬•斯皮尔博格将此片奉为最经典的黑泽明的电影。

    2006年9月21日 星期四 武汉 现在晴

    影片资料:
    年  代: 1952
    地  区: 日本
    片  长: 143 min / USA:140 min
    导  演: 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编  剧: 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 小国英雄 (Hideo Oguni) / 桥本忍 (Shinobu Hashimoto)
    主 演:志村乔
    类  型: 剧情

     7 ) 始知死,方知生

    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只是哲学家和宗教人士的份内事务,事实上这是每一个存在着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即使很多人在其一生当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但当生命的潮水渐渐消退直至干涸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像那傲然矗立的冰山猝不及防地把你撞个粉身碎骨。

    日本市政府市民课长渡边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模范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浑浑噩噩地工作了三十年,每天不停地盖章、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三十年“又忙有无聊”。突然有一天他得知自己患了胃癌,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一声晴天霹雳把沉睡中的他彻底地惊醒了,原来生命不是永恒的,原来死亡早已张开血盆大口即将把他一口吞噬,原本鲜活的生命瞬间将了无声息,原本温热的躯体将变成冰冷的、继而腐烂的物质。最可怕的是明明强烈存在着的自我意识将再也无份于那让人魂牵的爱与恨,无份于清晨的阳光和雨露。那它究竟会不会继续存在呢?会往哪里去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里曾描写过自己早年被判死刑的经历,在即将行刑的前几分钟他痛苦地思想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渴望使他悲怆地呐喊:“如果不死该多好啊!如果能把生命追回来,——那将是无穷尽的永恒!而这个永恒将全都属于我!那时我会把每一分钟都变成一辈子,一丁点儿也不浪费,每一分钟都精打细算,决不让光阴虚度!”虽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神迹般地获赦之后,他并没有做到不浪费每一寸光阴,可是他真挚的呐喊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死亡面前对生命的渴望、对永恒的呼求是多么强烈!

    在小酒馆里,渡边偶遇了一位庸俗小说家,向他坦诚了自己的遭遇和挣扎。渡边那黯然无光的眼神是那样空洞和无助,整个人蜷缩成一团,仿佛一头受惊的小鹿,又仿佛一个委屈至极的孩子,用沙哑、虚弱的声音喃喃地说:“虽然我想快点死,但是我不能死,我死不瞑目。我不知道为何活到这把年纪。”纵然死亡的胁迫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带给了渡边巨大的痛苦,但是也正是这样的胁迫使渡边的心里腾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强烈的渴望!即便苟延残喘,也要找到答案。从此他便真正开始了寻求生命的旅程。小说家尊重他寻求生命的勇气和反叛精神,甚至庆贺他从奴隶变成了主人。小说家崇尚“享受人生是生命的义务,人必须对生命有贪念”,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极具象征意义和代表性。他把渡边带到赌场去体会金钱的得失所带给人的刺激和快感,带到妓院去体会曼妙的女人所带来的性欲和冲动。他原本空洞绝望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甚至流露着丝丝如贼一般的淫邪。他像一头快死的老黄牛,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于是踉跄地追逐着敏捷又撩人的小鹿。这个场面是多么地荒诞不经啊!终于他还是意识到了,无论多强的刺激和冲动都无法掩盖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求!在那个热闹非凡的声色之地只听见他一个人用无比凄凉的声音静静地唱着:“生命多短暂,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有褪色前,趁热情还没有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

    由此,享乐主义者对生命的回答彻底地宣告失败。颓废的渡边结束了旅程,回到了家中。他企图与儿子沟通,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他也在子女的身上寄托全部的希望、栽种生命的意义。可是他却悲哀地发现这个曾是他全部生命的儿子与他相隔得多么的遥远,就像那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不管他在内心是如何地呼喊和哭泣,他的儿子也听不见一丝声响。

    这时候导演黑泽明给他的生活中安排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曾经的女下属小田切,她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虽然她家境贫寒,但还是无法忍受死板拘谨、毫无意义的公务员生活,毅然辞去这份工作,而选择较为辛苦的玩具制造业,因为她能从每一个可爱的玩具中看到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黑暗中的渡边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死死地黏着小田切,终于使她不甚其烦,无奈中的渡边向她袒露了一切。他说:“我看到你就觉得温暖,……,我这木乃伊很羡慕你,我想像你这样多活一天而死,否则我就死不瞑目。我想在死前做件事,我不知道做什么,但你知道……”原来他把小田切当成了流淌生命的源泉,想通过她来获得生命的答案。惊惧又无措的小田切也不知如何回答,慌乱中拿出自己做的小兔子玩具说:“我制作它们的时候,会想象自己和全日本的小孩一起玩。”恍然大悟的渡边从这句话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只有在爱的付出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是获得新生的渡边重新回到了市政府,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地为人们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污染严重的废水沟上盖了一座环境优美的小公园。

    黑泽明对于生命意义的回答让我想起《梦断花都》里的一句话:“人世间最伟大的事莫过于爱与被爱,彼此付出。”这样的爱不仅仅指那些带有私欲的爱情和亲情,也指一种全然无私的普世的爱,这种爱是何等奇妙,它与人类自私的本性全然相悖,然而就像自私扎根在人的血液之中,对爱的付出的需要也被镶嵌在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冷不丁地在良心的天空中会响起这样一个问题:“你究竟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一个问题吓得一身冷汗。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对生命本身的探索也没有终止。灵堂里的同事们热烈地探讨着渡边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他们不明白一个木乃伊一样毫无生机的人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高尚、如此博爱。最终他们弄清楚了,原来是死亡的胁迫能让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气息。于是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我们也会这样”,最后,他们倍受鼓舞、激情四射,誓要继承和发扬渡边精神。事实上呢?我们可想而知,渡边精神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依然是那样专注自我、麻木不仁…

    故事的结局极具讽刺之意,但却十分符合人性。人趋于自我的本性自动地构筑起一座无形的坚固堡垒,用以防御他人的伤害。虽然众生芸芸,熙熙攘攘,但人心之间的距离是何等的遥远,每一个囚禁在堡垒里面的灵魂都是那样的惊恐、慌乱和孤独,每一个人都在急切地寻找爱和关怀,寻找安慰和满足。然而人心是多么巨大的洞,所寻求来的一切都无法使它填满。终于,有些执着而真诚的人明白了,只有当突破堡垒的囚禁,真诚地付出一些爱的时候,良心的天空才能稍微安宁。但真的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囚禁,从而一直成为爱的使者吗?就像一个人从死亡的虎口脱险后,就珍惜每一寸光阴吗?假设渡边又突然得知死神从他身上退却了,又还给了他几十年的光阴,那他一定会变成一个从善如流之辈吗?谁能保证他不会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呢?因此,我们缺少爱的源泉,缺少拯救者。恐惧又饥渴的人们从来没有一刻不为自己树立拯救者:佛陀、默罕默德、理性、名利、知识……世界更热闹了,人心更孤单了。

    最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自己是渡边,在我们临死的时候彻底悔悟了,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后我们就能十分平静地面对死亡吗?这一件大好事就能完满地回答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全部疑问吗?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这正好被很多人用来作为拒绝思考死亡的挡箭牌,而我认为“始知死,方知生”,只有当一个人严肃地去思考死亡的问题时,他才能够意识到人被奴役的真相,他才有寻找生命意义的渴求,并且也只有在超越死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8 ) 生之欲

    建议想要自杀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再做决定,但想不到拍出这部杰作的黑泽明自己后来却也有选择过自杀。后半段再度演绎了一次罗生门,人物群像刻画的很鲜明。正如电影中的主角虽然死了但他为市民做的贡献会永远被人铭记,黑泽明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但几千年后只要人类还存在还是会有人感谢他的电影。看完好想去荡秋千,电影的魅力就在此,只要人类存在,就会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到同样的荡秋千画面,与我看到的丝毫不差,并受到同样的感动。
    垂垂老矣、行尸走肉般的人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也看不到黑暗尽头的光芒,以人生来折射社会,犹如毒瘤一般的病毒已经在体内扩散,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得救,但岌岌可危的社会依旧意识不到危险,沉迷在权利斗争和自我陶醉的世界里勾心斗角,在混乱和绝望之中走向灭亡。充满了哲思的剧本,充满了讽刺的角色,表演太戏剧化,但反思汹涌。

     短评

    再健全的体制如果没有人的热心、人的激情,就会变成物的罗网,使一切“可为”变成“不可为”,而个体和社会都沦丧为“木乃伊”。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谁也不知明天事“,请为”生之欲“谱”留芳颂“。那空洞骇人的眼睛化为快乐的秋千,黑泽明通过倒写《公民凯恩》在官僚体制内和生命本质坦诚相见。

    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电影演到一半他死了,电影演到一半他重生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电影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三十年,电影结束时他却伴着每一次秋千的摆荡得到了永生。形式结构经典,前半段如木乃伊独自苦寻生的意义,后半段升华后静静俯瞰众生死相(并由此将生死之意从个人过渡到全社会),有如将死生顺序颠倒,与主题相合。以温柔的姿态做出最犀利的现实批判,令在场之人哑口无言。伟大的电影。

    10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前半段是自省,后半段是讽刺。重要的在于很多人是无法教化或感动的。不过儿子的戏很有意思,悼念整场都无话可说,虽然是父亲,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家伙。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其实这也是两种自由的选择问题,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理性思辩相比,黑泽明则显得稚气说教。打破现实藩篱去追求灵魂自由固然值得赞扬,但依附于规则来换取具体领域的自由,也是一种饮食男女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立身于无常世间,只要忠于内心的权衡决定,就要直面得失而无怨无悔【8】

    1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重看#世上最会拍群像(调教演员)的导演之一,龙套也充满故事,后半段借用「罗生门」模式,众口闪回,开启室内群口先河,官僚机制之陈腐虚伪与人心之自私丑陋,半世纪验证经典普世意义;剧本绝佳,演技超然,已成志村乔忠粉;生命虽终究寂寞,在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焕发另一种「新生」。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B+】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主题简单动人又不乏深度,既有对个体的思考又有对整个社会的拷问,看的人阵阵心酸。不过若是藏的再隐晦一些,我相信会更好。

    2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志村乔的表演令人感受到一种五雷轰顶般的震撼,但就是很容易跳戏到吴孟达....不太喜欢后半段的室内罗生门步步传递出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题,显得说教味太浓太直。总之,还是我私人的黑泽明前三,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了。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1.内容太丰富了:直面死亡与生之意义(沟通,纵欲狂欢,爱恋,献身事业),官僚体制的臃肿低效,家庭问题,激励与惰性... 2.独特叙事结构:全知顺叙+跳跃留白+旁知视角与闪回。3.志村乔演技入木三分。4.独自下楼的生日歌=涅槃重生。5.景深镜头的细节,街头镜面反照,知晓噩耗后的无声空白。6.秋千结尾。(9.5/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竟然用了后50分钟来质疑、猜测和怀念死者,黑泽明太自信了,按正常套路可能是用成倍的卖惨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但导演却让渡边的故事线在中段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与已逝主角有相似身份的人,当然,活着的人,而主题也在吵闹中深刻起来。主角的心理和《新女性》中服毒自杀的韦明有共通性。

    27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很大胆,不到三分之二处突然拿掉主角,后一个小时真的有与《M》的异曲同工之妙!人无论生死,都是存在别人的记忆里,像一个拼图,拼出完整的故事。里面讽刺各种部门先不提,光是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悲凉,就无法言喻...

    2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志村乔的表演已经很像《乱》的仲代达矢了。黑泽明喜欢把原本应当高潮迭起的“动”的部分,用相对的“静”来表现。仿佛一颗悲悯的心,在静静旁观。黑爷是喜欢讲道理的,他觉得电影应该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我喜欢黑爷,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荡,不故弄玄虚。“道理”不会因为你讲得深奥就加深了价值,“道理”是要让人们接受的。中井朝一的摄影无可挑剔,早期黑爷的最爱。

    31分钟前
    • 力荐

    前半段,对生命的思索和拷问引人深思。后半段,看导演抽丝剥茧的功力。

    33分钟前
    • 2013
    • 力荐

    个人心目中黑泽明最杰出的电影,同行朋友评价说“后劲太大”。这种电影,看一部少一部,看到就是赚到。世界没有进步,电影也没有进步,我无法相信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能做的比《生之欲》更好。说理蕴含在叙事中,因此显得格外通透。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思考如何抵抗庸俗的生活。当你的生命只剩半年,你会怎么做?——这是每个人都听过但无法给出确凿回答的问题。黑泽明不仅提出问题,他还给出了答案,这答案不仅领先于观众(叙事技巧),而且每一层次的回答都是对之前的超越(主题)。从后悔到享乐再到认真生活,最后落在对政府及个人辛辣无情的批判。每个人酒后都振臂高呼继承遗志却无一改变,而真正觉醒的人无非也是独木难支、黯然神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向我摊开,印证了心中所想后也难免要陷入深深的失落。

    3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生之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抛开电影对当日日本政府麻木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从人性苏醒的角度也一样伟大,而单就电影结构而说,也足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继承了《罗生门》开启了《十二怒汉》。主题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悲观而积极

    38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身患绝症的公务员决定在死前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然后他幸福的死去了。

    40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父亲节观影。占据画面中心的失语者:没有诉说的欲望,没有诉说的必要,就算诉说了也得不到理解,就算诉说了也不再有人听到——生命的解释权终将留予他人。在车流中穿行,在舞池中失神,爬行着登梯追忆,佝偻着奔走乞求。拨开一切前景所遮挡的,是他窘迫但不愿闪避的双眼,而后景是被生机勃勃的假象笼罩的现世。魂魄在秋千上一直荡,荡去他所向往的落日天空,他终其一生也未曾留意的自由天空。

    4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45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一个低头弓腰言谈卑微的人,他活着时,灵魂已经死了三十年,他孤独地死去时,却在价值满足中得到永生。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声色犬马的短暂快活中挣脱,背负使命涅磐重生的时刻,所有人都在身后应援高歌。黑泽明打破叙事逻辑,悲凉却又辛辣地呈现灵魂的复苏和官僚体系的僵化。自古实事高层懒得做,底层做不动,当一人跳出来以螳臂只身推动人浮于事的巨大官僚机器时,他值得所有白雪温柔相送。少为碌碌无为找借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4k修复。

    47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志村老爷爷的眼睛快要瞪出来了。好孤独。

    49分钟前
    • 七 仔
    • 力荐

    (9/10)因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而知道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后才知这部1952年的片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作为早期的讲述绝症主角的故事,却是最反俗套的一作,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会终止于老人和女主一起玩快活地度过剩余时光、或者以建完公园作为故事结局让主角在满足之中闭上双眼,但结果却都不是……黑泽明真的是大师。相比之下,后世的同类作品,却在不断拍出黑泽明在本片拼命回避掉的俗套片断。另外这部作品也让人感叹二战仅过去了几年,日本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