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2011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导演:张黎,成龙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共同警备区

    • HD

      雪路

    • HD中字

      山2

    • DVD

      旗正飘飘

    • HD中字

      怒海争锋

    • 更新HD

      小号手

    • HD中字

      欢迎来到东莫村

    • HD中字

      伤心小号曲

     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长篇影评

     1 ) 风起瑟瑟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完全是设定的问题。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2 ) 《辛亥革命》:从小说看电影的五大败笔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
    《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
    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随意篡改?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
    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
    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
    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
    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
    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3 ) 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
    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
    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
    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
    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郎心似铁
    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
    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
    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
    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
    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4 ) 连刷《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后,我梳理了一些史实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

    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

    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

    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

    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

    1912年:建立

    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

    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

    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1926年:迁都至武汉

    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

    1928年:北伐成功

    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

    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

    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

    1938年:迁都重庆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

    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

    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

    1949年:败退至台湾

    2、《建党伟业》

    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

    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

    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

    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

    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3、《建军大业》

    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

    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

    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

    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

    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

    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

    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

    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

    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

    4、《建国大业》

    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

    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文化大革命

    1976年:毛泽东去世

    1981年:女排三连冠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5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6 ) 《辛亥革命》:华彩者,孙淳也!

    先说几句张黎。
    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走向共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诚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简单的镜头。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瑄和成龙身上打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辛当冲锋枪了。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短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7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9分钟前
    • 月迷风影
    • 推荐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10分钟前
    • 鸟三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13分钟前
    • 不将就。
    • 还行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17分钟前
    • lc回憶
    • 力荐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20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22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27分钟前
    • 懒猫
    • 还行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32分钟前
    • 饭饭、龙
    • 还行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37分钟前
    • sophycai
    • 推荐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38分钟前
    • meromer
    • 力荐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

    39分钟前
    • 巴喆
    • 较差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4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48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51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推荐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56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60分钟前
    • 让十三灰
    • 推荐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1小时前
    • 水墨画眉
    • 推荐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1小时前
    • 王敖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